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概述 | 第13-21页 |
1.2.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13-15页 |
1.2.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特点与发展 | 第15-17页 |
1.2.3 碳基负极材料 | 第17-18页 |
1.2.4 非碳基负极材料 | 第18-21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锗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概述 | 第21-24页 |
1.3.1 锗基负极材料的特点和研究概况 | 第21-22页 |
1.3.2 锗基碳类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| 第22页 |
1.3.3 石墨烯的特点及应用 | 第22-23页 |
1.3.4 锗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概况 | 第23-24页 |
1.3.5 锗基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4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4-28页 |
第二章 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工艺研究 | 第28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28-3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3 不同球磨方法对 Ge50C50 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32-41页 |
2.3.1 常规高能球磨法制备的 Ge50C50 复合负极材料的形貌与电化学性能... | 第32-36页 |
2.3.2 DBDP 辅助高能球磨法制备的 Ge50C50 材料的形貌与电化学性能 | 第36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(RGO)对 Ge50C50 材料的影响 | 第42-54页 |
3.1 前言 | 第42-43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3 RGO 对 C-milling Ge50C50 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3.3.1 还原氧化石墨烯法制备的 RGO 的结构和形貌 | 第44-45页 |
3.3.2 C-milling Ge50C50RGO10 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| 第45-46页 |
3.3.3 C-milling Ge50C50RGO10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| 第46-48页 |
3.4 RGO 对 P-milling Ge50C50 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3.4.1 P-milling Ge50C50RGO10 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| 第48-49页 |
3.4.2 P-milling Ge50C50RGO10 的电化学性能 | 第49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4页 |
第四章 球磨工艺及时间对锗碳复合负极性能的影响 | 第54-71页 |
4.1 引言 | 第54-55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3 DBDP 辅助高能球磨法对纯 Ge 负极材料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3.1 纯 Ge 颗粒 DBDP 辅助球磨后的结构和形貌 | 第56-57页 |
4.3.2 纯 Ge 负极材料 DBDP 辅助球磨后的电化学性能 | 第57-58页 |
4.4 采用 EG 与纯锗进行 DBDP 辅助球磨的影响 | 第58-63页 |
4.4.1 采用 EG 与纯锗进行 DBDP 辅助球磨的结构与形貌 | 第58-61页 |
4.4.2 P-milling Ge50EG50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| 第61-63页 |
4.5 P-milling Ge50EG50 负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能研究 | 第63-65页 |
4.5.1 交流阻抗法 | 第63-65页 |
4.6 DBDP 辅助球磨时间对 Ge50EG50 材料的影响 | 第65-69页 |
4.6.1 球磨时间对 Ge50EG50 材料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6.2 球磨时间对 Ge50EG50 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4.6.3 球磨时间对 Ge50EG50 材料锂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全文总结及展望 | 第71-72页 |
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
附件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