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0页 |
1.1 植物铁营养研究相关进展 | 第12-24页 |
1.1.1 植物铁吸收机制 | 第12-15页 |
1.1.1.1 机理Ⅰ植物响应缺铁的机制 | 第13-15页 |
1.1.1.2 机理Ⅱ植物响应缺铁的机制 | 第15页 |
1.1.2 铁在细胞内的转运 | 第15-17页 |
1.1.2.1 叶绿体 | 第15-16页 |
1.1.2.2 液泡 | 第16页 |
1.1.2.3 线粒体 | 第16-17页 |
1.1.3. 铁的长距离运输 | 第17-18页 |
1.1.3.1 木质部运输 | 第17页 |
1.1.3.2 韧皮部运输 | 第17-18页 |
1.1.4 体内铁的再利用 | 第18-20页 |
1.1.4.1 根系质外体 | 第18-19页 |
1.1.4.2 衰老组织器官 | 第19-20页 |
1.1.4.3 液泡 | 第20页 |
1.1.4.4 植物铁蛋白 | 第20页 |
1.1.5 植物缺铁信号调控 | 第20-24页 |
1.1.5.1 核心调控组件 | 第21-22页 |
1.1.5.2 信号分子与缺铁信号转导 | 第22-24页 |
1.1.5.2.1 一氧化氮 | 第22页 |
1.1.5.2.2 乙烯 | 第22-23页 |
1.1.5.2.3 生长素 | 第23页 |
1.1.5.2.4 细胞分裂素 | 第23-24页 |
1.1.5.2.5 茉莉酸 | 第24页 |
1.2 脱落酸及其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| 第24-27页 |
1.2.1 脱落酸合成及代谢 | 第24页 |
1.2.2 脱落酸生物功能 | 第24-25页 |
1.2.3 脱落酸信号转导 | 第25-27页 |
1.3 脱落酸与植物铁代谢关系研究进展 | 第27-28页 |
1.4 问题的提出、技术路线和拟解决问题 | 第28-30页 |
1.4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8-29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9页 |
1.4.3 拟解决问题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ABA在拟南芥内源铁再利用中的作用 | 第30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30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6页 |
2.2.1 植物材料 | 第30页 |
2.2.2 植物培养 | 第30-31页 |
2.2.3 ABA含量测定 | 第31页 |
2.2.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2.2.5 铁含量测定 | 第32-34页 |
2.2.5.1 总铁含量测定 | 第32页 |
2.2.5.2 有效铁含量测定 | 第32页 |
2.2.5.3 质外体铁含量测定 | 第32页 |
2.2.5.4 细胞壁提取及其铁含量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2.5.5 木质部汁液收集和铁含量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2.6 FCR活性的测定 | 第34页 |
2.2.7 营养液pH的测定 | 第34页 |
2.2.8 酚类物质收集和测定 | 第34-35页 |
2.2.9 基因表达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2.9.1 总RNA提取及逆转录 | 第35页 |
2.2.9.2 实时定量PCR分析 | 第35页 |
2.2.9.3 半定量逆转录PCR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2.10 启动子区域ABA响应元件分析 | 第36页 |
2.3 结果 | 第36-48页 |
2.3.1 缺铁诱导根系ABA含量增加 | 第36-37页 |
2.3.2 外源ABA缓解缺铁症状 | 第37-39页 |
2.3.3 外源ABA促进根系质外体铁和液泡铁的活化 | 第39-42页 |
2.3.4 外源ABA促进铁的长距离运输 | 第42-44页 |
2.3.5 AtABI5参与ABA信号调控铁长距离运输过程 | 第44-48页 |
2.4 讨论 | 第48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