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的来源 | 第10页 |
1.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3 缆索支承桥梁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2-15页 |
1.3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析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小跨径斜拉桥结构体系分析及优化设计 | 第16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16页 |
2.2 常规斜拉桥的设计理念和静力设计方法 | 第16-21页 |
2.2.1 恒载平衡法初拟索力 | 第17-18页 |
2.2.2 可行域法调整索力 | 第18-19页 |
2.2.3 常规斜拉桥静力设计过程 | 第19-21页 |
2.3 小跨径斜拉桥结构体系分析 | 第21-26页 |
2.3.1 向江大桥基本情况概述 | 第21-23页 |
2.3.2 向江大桥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| 第23-25页 |
2.3.3 向江大桥结构体系分析结论 | 第25-26页 |
2.4 小跨径斜拉桥优化设计 | 第26-32页 |
2.4.1 斜拉索优化设计 | 第26-28页 |
2.4.2 体内预应力优化设计 | 第28-31页 |
2.4.3 向江大桥优化设计方案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5 索辅体系桥梁拉索恒载分担率及斜拉索疲劳强度分析 | 第32-36页 |
2.5.1 索辅体系桥梁拉索恒载分担率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5.2 索辅体系桥梁斜拉索疲劳强度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6 索辅体系桥梁结构特点及静力设计流程 | 第36-38页 |
2.6.1 索辅体系桥梁结构特点 | 第36页 |
2.6.2 索辅体系桥梁静力设计流程 | 第36-38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3章 索辅体系桥梁设计关键问题研究 | 第39-78页 |
3.1 概述 | 第39页 |
3.2 索辅体系桥梁结构刚度研究 | 第39-46页 |
3.2.1 主梁竖向刚度的计算 | 第40-42页 |
3.2.2 拉索竖向刚度的计算 | 第42页 |
3.2.3 桥塔刚度的计算 | 第42-45页 |
3.2.4 索辅体系桥梁整体刚度 | 第45-46页 |
3.3 索辅体系桥梁拉索活载分担率研究 | 第46-51页 |
3.3.1 比拟梁法 | 第46-47页 |
3.3.2 索辅体系桥梁拉索活载分担率的推导 | 第47-49页 |
3.3.3 拉索活载分担率与结构参数的关系 | 第49-51页 |
3.3.4 拉索活载分担率简化公式精度分析 | 第51页 |
3.4 三好桥工程概况及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5 索辅体系桥梁体内预应力束配置研究 | 第54-68页 |
3.5.1 基于零弯矩法的纵向预应力设计方法 | 第54-57页 |
3.5.2 纵向预应力布束形式研究 | 第57-60页 |
3.5.3 拉索锚固横隔梁预应力设计研究 | 第60-68页 |
3.6 索辅体系桥梁结构参数研究 | 第68-76页 |
3.6.1 结构参数对索辅体系桥梁成桥弯矩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3.6.2 结构参数对索辅体系桥梁活载效应的影响 | 第71-7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4章 索辅体系桥梁长期性能研究 | 第78-94页 |
4.1 引言 | 第78页 |
4.2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| 第78-81页 |
4.2.1 混凝土的收缩 | 第78-79页 |
4.2.2 混凝土的徐变 | 第79页 |
4.2.3 徐变系数的定义 | 第79-80页 |
4.2.4 徐变系数的预测模型 | 第80-81页 |
4.3 收缩徐变有限元分析方法 | 第81-84页 |
4.3.1 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原理 | 第81-82页 |
4.3.2 基于施工阶段的分析模型 | 第82-84页 |
4.4 索辅体系桥梁长期性能分析 | 第84-89页 |
4.4.1 三好桥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| 第84-87页 |
4.4.2 加载龄期对三好桥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 | 第87-89页 |
4.5 索辅体系桥梁长期性能改善措施研究 | 第89-93页 |
4.5.1 设计阶段改善索辅体系桥梁长期性能的措施 | 第89-91页 |
4.5.2 成桥后期改善索辅体系桥梁长期性能的措施 | 第91-9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结论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