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24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桩基承台设计计算方法综述 | 第9-20页 |
1.2.1 国内桩基承台设计计算方法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2 国外桩基承台设计计算方法综述 | 第14-20页 |
1.3 国内外桩基承台研究成果综述 | 第20-21页 |
1.3.1 国内研究成果 | 第20页 |
1.3.2 国外研究成果 | 第20-21页 |
1.4 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内容 | 第22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2 结构分区及拉压杆模型理论 | 第24-30页 |
2.1 混凝土梁桥中的 B 区和 D 区 | 第24-25页 |
2.1.1 B 区和 D 区的定义 | 第24页 |
2.1.2 B 区和 D 区的划分界限 | 第24-25页 |
2.2 结构局部分析模型—D 区 | 第25-26页 |
2.3 拉压杆模型理论 | 第26-29页 |
2.3.1 拉压杆模型的基本组成 | 第26-27页 |
2.3.2 拉压杆模型的构形准则 | 第27-28页 |
2.3.3 拉压杆模型的构形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3 桩基承台力学性能及传力机理研究 | 第30-61页 |
3.1 桥墩-承台-桩基-土体的相互作用 | 第30-33页 |
3.2 材料的本构模型 | 第33-37页 |
3.3 九桩承台的传力模型及极限承载力分析 | 第37-60页 |
3.3.1 承台在运营荷载作用下的传力机理分析 | 第37-45页 |
3.3.2 承台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| 第45-57页 |
3.3.3 承台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对比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4 九桩承台配筋研究 | 第61-76页 |
4.1 承台等效配筋 | 第61-65页 |
4.1.1 拉压杆应力对比分析 | 第62-64页 |
4.1.2 桩基应力对比分析 | 第64页 |
4.1.3 桩基承台位移对比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1.4 小结 | 第65页 |
4.2 配筋率对承台传力特性的影响 | 第65-73页 |
4.2.1 拉压杆应力变化规律 | 第66-69页 |
4.2.2 桩基应力变化规律 | 第69-71页 |
4.2.3 桩基承台位移变化规律 | 第71-73页 |
4.2.4 小结 | 第73页 |
4.3 配筋率对承台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5 型钢结构在桩基承台中的应用 | 第76-86页 |
5.1 型钢桁架的应用概况 | 第76页 |
5.2 型钢桁架的等效转化 | 第76-84页 |
5.2.1 修正后桩基承台结构的配筋 | 第76-77页 |
5.2.2 普通钢筋向型钢的转化 | 第77-78页 |
5.2.3 配置型钢桁架下的桩基承台传力机理研究 | 第78-84页 |
5.3 型钢桁架对承台承载能力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86页 |
6.2 展望 | 第86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