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周期性结构振动控制基本理论综述 | 第13-16页 |
1.2.1 周期性结构简介 | 第13-15页 |
1.2.2 周期性结构的振动衰减域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3 周期性排桩-土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4 周期性排桩减振的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8-20页 |
1.4.1 周期性排桩减振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4.2 周期性排桩减振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 | 第20-22页 |
1.5.1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5.2 本文研究特色 | 第21-22页 |
2 正六边形布置的周期性排桩减振模型试验研究 | 第22-64页 |
2.1 模型试验设计方案 | 第22-32页 |
2.1.1 试验概况 | 第22-23页 |
2.1.2 试验主要仪器 | 第23-25页 |
2.1.3 试验内容及步骤 | 第25-32页 |
2.2 背景振动测试 | 第32-37页 |
2.2.1 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32页 |
2.2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3 边界材料比选试验 | 第37-41页 |
2.3.1 试验目的和内容 | 第37-38页 |
2.3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8-41页 |
2.4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| 第41-48页 |
2.4.1 密度和含水率测量 | 第41-43页 |
2.4.2 土的泊松比测定 | 第43-46页 |
2.4.3 土体弹性模量测定 | 第46-48页 |
2.5 周期性排桩减振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8-61页 |
2.5.1 振动指标的选取 | 第48-50页 |
2.5.2 竖直方向的振动分析 | 第50-54页 |
2.5.3 水平方向的振动分析 | 第54-60页 |
2.5.4 试验结果总结 | 第60-6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4页 |
3 周期性排桩-土体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 | 第64-90页 |
3.1 结构动力响应数值计算方法 | 第64-66页 |
3.1.1 结构动态响应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| 第64-65页 |
3.1.2 ABAQUS中求解方法的选择 | 第65-66页 |
3.2 无限元边界 | 第66-69页 |
3.2.1 无限元边界基本理论 | 第67-68页 |
3.2.2 无限元边界在ABAQUS里的实现方法 | 第68-69页 |
3.3 阻尼及积分步长 | 第69-70页 |
3.3.1 阻尼 | 第69-70页 |
3.3.2 积分步长 | 第70页 |
3.4 约束和接触 | 第70-71页 |
3.5 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5页 |
3.5.1 正六边形布置的周期性排桩-土体三维模型 | 第71-73页 |
3.5.2 阻尼和积分步长的确定 | 第73-74页 |
3.5.3 约束和接触的设置 | 第74页 |
3.5.4 输出的设置 | 第74-75页 |
3.6 数值模型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75-88页 |
3.6.1 竖直方向的振动分析 | 第75-78页 |
3.6.2 水平方向的振动分析 | 第78-85页 |
3.6.3 数值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85-88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88-90页 |
4 移动荷载作用下周期性排桩的减振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0-110页 |
4.1 周期性排桩减振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90-99页 |
4.1.1 计算参数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| 第90-94页 |
4.1.2 模型尺寸、单元及边界 | 第94-97页 |
4.1.3 阻尼及积分步长的确定 | 第97-98页 |
4.1.4 约束和接触的设置 | 第98-99页 |
4.2 桩长对周期性排桩减振效果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4.2.1 竖直方向振动分析 | 第99-100页 |
4.2.2 水平方向振动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4.3 桩径对周期性排桩减振效果的影响 | 第101-104页 |
4.3.1 竖直方向振动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4.3.2 水平方向振动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4.4 桩间距对周期性排桩减振效果的影响 | 第104-106页 |
4.4.1 竖直方向振动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4.4.2 水平方向振动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4.5 减振影响因素的对比 | 第106-10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110-114页 |
5.1 结论 | 第110-112页 |
5.2 展望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7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/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7-12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