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5页 |
1.1.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.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. 文献综述 | 第12页 |
1.4.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.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1.4.2. 比较分析法 | 第13页 |
1.5.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概述 | 第15-25页 |
2.1. 意定监护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5-17页 |
2.1.1. 意定监护制度的起源 | 第15页 |
2.1.2. 意定监护制度的发展 | 第15-17页 |
2.2. 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内涵 | 第17-21页 |
2.2.1. 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含义 | 第17-18页 |
2.2.2. 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2.3. 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内在价值 | 第19-21页 |
2.3. 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与相似制度的比较分析 | 第21-25页 |
2.3.1. 老年人意定监护与法定监护之间的差异 | 第21-22页 |
2.3.2. 老年人意定监护与委托监护之间的差异 | 第22页 |
2.3.3. 老年人意定监护与遗赠扶养协议之间的差异 | 第22-23页 |
2.3.4. 老年人意定监护与委托代理之间的差异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我国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5-31页 |
3.1. 我国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现状 | 第25-27页 |
3.1 1. 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中的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 | 第25-26页 |
3.1.2. 《民法总则》专家建议稿中的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 | 第26-27页 |
3.1.3. 《民法总则》中的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 | 第27页 |
3.2. 我国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现存问题 | 第27-31页 |
3.2.1. 老年人意定监护合同中的现存问题 | 第27-28页 |
3.2.2. 以民事行为能力作为意定监护协议是否生效的标准欠妥 | 第28-29页 |
3.2.3. 欠缺监护监督制度的相关规定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国外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1-36页 |
4.1. 美国DPA制度 | 第31-32页 |
4.2. 英国EPA制度 | 第32页 |
4.3. 德国预先性授权制度 | 第32-33页 |
4.4. 日本的任意监护制度 | 第33-35页 |
4.5. 国外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我国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完善 | 第36-43页 |
5.1. 完善老年人意定监护合同相关内容 | 第36-40页 |
5.1.1. 老年人意定监护合同中的监护人 | 第36-37页 |
5.1.2. 老年人意定监护合同的成立 | 第37-38页 |
5.1.3. 老年人意定监护合同的效力 | 第38-39页 |
5.1.4. 老年人意定监护合同的变更 | 第39页 |
5.1.5. 老年人意定监护合同的终止事由 | 第39-40页 |
5.2. 构建老年人意定监护监督机制 | 第40-43页 |
5.2.1. 监护监督是实现老年人意定监护的重要保障 | 第40页 |
5.2.2. 自然人作为监护监督人及其职责范围 | 第40-41页 |
5.2.3. 公权力机关作为监护监督机关及其职责 | 第41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