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0.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0.3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喇嘛甸油田气层地质特征及动用状况研究 | 第10-22页 |
1.1 构造形态 | 第10-11页 |
1.2 油气水分布及油气藏类型 | 第11页 |
1.2.1 油气水分布 | 第11页 |
1.2.2 油气藏类型 | 第11页 |
1.3 沉积特征 | 第11-12页 |
1.3.1 区域沉积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3.2 气层沉积特征 | 第12页 |
1.4 储层性质 | 第12-18页 |
1.4.1 岩性特征 | 第12-13页 |
1.4.2 储层物性 | 第13-18页 |
1.5 流体性质 | 第18-19页 |
1.5.1 原油性质 | 第18页 |
1.5.2 天然气性质 | 第18页 |
1.5.3 地层水性质 | 第18-19页 |
1.6 储量参数 | 第19页 |
1.6.1 含气面积 | 第19页 |
1.6.2 体积换算系数 | 第19页 |
1.7 气顶气储量分布状况 | 第19-20页 |
1.8 气层动用状况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8.1 喇嘛甸油田储气库基本情况 | 第20-21页 |
1.8.2 喇嘛甸油田气层动用状况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喇嘛甸油田合理油气区压差研究 | 第22-32页 |
2.1 油气缓冲区基本情况 | 第22-23页 |
2.2 保持油气界面稳定的合理油气区压差研究 | 第23-32页 |
2.2.1 油气缓冲区油、气运移规律研究 | 第24-28页 |
2.2.2 喇嘛甸油田油气区合理压差研究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喇嘛甸油田北块储气库扩容参数研究 | 第32-41页 |
3.1 扩容区域及层位优化研究 | 第32-33页 |
3.1.1 储气库扩容区域的确定 | 第32页 |
3.1.2 储气库扩容层位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3.2 盖隔层适应性研究 | 第33-35页 |
3.3 储气库调峰能力研究 | 第35-37页 |
3.3.1 萨一组储气库调峰能力研究 | 第35-37页 |
3.3.2 萨二组储气库调峰能力研究 | 第37页 |
3.4 储气库单井注采气能力研究 | 第37-41页 |
3.4.1 萨一组储气库单井注采气能力研究 | 第37-39页 |
3.4.2 萨二组储气库单井注采气能力研究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喇嘛甸油田北块储气库合理布井方式及运行方式研究 | 第41-47页 |
4.1 合理井距研究 | 第41-44页 |
4.1.1 多井同时开井的井间干扰系数研究 | 第41-43页 |
4.1.2 储气库扩容井距研究 | 第43-44页 |
4.2 合理井数研究 | 第44页 |
4.3 布井原则及结果 | 第44-45页 |
4.3.1 布井原则 | 第44-45页 |
4.3.2 布井结果 | 第45页 |
4.4 运行方式优化研究 | 第45-47页 |
第五章 喇嘛甸油田北块储气库扩容后监测系统部署研究 | 第47-51页 |
5.1 监测方法研究 | 第47-48页 |
5.1.1 气区压力监测方法 | 第47页 |
5.1.2 油区压力监测方法 | 第47页 |
5.1.3 油气界面运移监测方法 | 第47-48页 |
5.2 监测系统部署原则 | 第48页 |
5.3 监测井点部署 | 第48-50页 |
5.3.1 气层压力、温度监测 | 第48-49页 |
5.3.2 油区地层压力监测 | 第49页 |
5.3.3 油气界面动态监测 | 第49页 |
5.3.4 气顶外第一排油井生产油气比、气组份监测 | 第49-50页 |
5.4 油浸和气窜的调控方法研究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5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