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6页 |
1.1 小麦条锈病 | 第9-10页 |
1.1.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| 第9页 |
1.1.2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| 第9-10页 |
1.2 小麦条锈菌 | 第10-12页 |
1.2.1 小麦条锈菌的生活史 | 第10-11页 |
1.2.2 小麦条锈菌专化型及小种 | 第11页 |
1.2.3 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 | 第11-12页 |
1.3 小麦条锈菌的寄主及转主寄主 | 第12-13页 |
1.3.1 小麦条锈菌的无性阶段寄主 | 第12页 |
1.3.2 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 | 第12-13页 |
1.4 西藏地区小麦条锈病 | 第13-15页 |
1.4.1 西藏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4.2 西藏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研究进展 | 第14页 |
1.4.3 西藏小檗的分布 | 第14-15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西藏林芝地区小檗调查与锈孢子 DNA 分子检测 | 第16-2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6-19页 |
2.1.1 小檗调查工具 | 第16页 |
2.1.2 菌种的准备 | 第16页 |
2.1.3 引物 | 第16-17页 |
2.1.4 试剂 | 第17-18页 |
2.1.5 实验仪器 | 第18-19页 |
2.2 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2.1 西藏小檗感病情况的调查研究与样品采集 | 第19页 |
2.2.2 DNA 提取 | 第19-20页 |
2.2.3 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20页 |
2.2.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20-21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1-25页 |
2.3.1 西藏发病小檗的分布和发病状况 | 第21-23页 |
2.3.3 DNA 的提取 | 第23页 |
2.3.4 真菌通用性引物 ITS1/ITS4 的 PCR 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.5 特异性引物 ITS3-puccinia/ITS4 的 PCR 分析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小麦条锈菌小种的获得与毒性测定研究 | 第25-28页 |
3.1 材料 | 第25页 |
3.2 方法 | 第25-27页 |
3.2.1 小麦幼苗的准备 | 第25页 |
3.2.2 自然侵染小檗产生的锈孢子接种小麦 | 第25-26页 |
3.2.3 小麦条锈菌的扩繁 | 第26页 |
3.2.4 对分离得到的小麦条锈菌毒性测定研究 | 第26页 |
3.2.5 单孢菌系的毒性鉴定 | 第26-27页 |
3.3 结果 | 第27-28页 |
3.3.1 自然侵染小檗产生的锈孢子接种小麦获得小麦条锈菌 | 第27页 |
3.3.2 对分离得到的小麦条锈菌毒性测定结果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28-29页 |
4.1 分析和讨论 | 第28页 |
4.2 结论 | 第28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2页 |
附录 | 第3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