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13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(二) 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8-11页 |
(三) 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1-13页 |
一、 理论架构:政权合法性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3-22页 |
(一) 合法性概念的解读 | 第13-17页 |
1. 西方经典合法性理论阐述 | 第13-15页 |
2.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| 第15-16页 |
3.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 | 第16-17页 |
(二) 政权合法性基础的基本内涵 | 第17-19页 |
1. 意识形态基础 | 第18页 |
2. 政权绩效基础 | 第18-19页 |
3. 个人魅力基础 | 第19页 |
(三) 合法性危机及政权异化 | 第19-22页 |
1. 合法性危机 | 第19-21页 |
2. 政权异化 | 第21-22页 |
二、 历史考察:乡镇政权的演进及其合法性基础的变迁 | 第22-28页 |
(一) 乡镇政权的发展演进 | 第22-24页 |
1. 乡村政治并存阶段(1949-1958) | 第22-23页 |
2. 人民公社阶段(1958-1982) | 第23-24页 |
3. 乡政村治阶段(1982-至今) | 第24页 |
(二) 乡镇政权合法性基础的变迁 | 第24-28页 |
1. 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合法性阶段(1949-1978) | 第25-26页 |
2. 以经济绩效为主的合法性阶段(1978-2002) | 第26-27页 |
3. 以民生共富为主的合法性阶段(2002-至今) | 第27-28页 |
三、 现实困境:后税费时期乡镇政权合法性危机及其表现 | 第28-41页 |
(一) 经济危机:资源匮乏型官僚制的运作困境 | 第28-33页 |
1. 乡镇财政收支压力大 | 第29-31页 |
2. 乡镇债务化解难度大 | 第31-32页 |
3. 乡镇的“策略主义”运作逻辑 | 第32-33页 |
(二) 政治危机:乡土性对乡镇政权的渗透与影响 | 第33-37页 |
1. 社会整合功能式微 | 第34-35页 |
2. 政治参与机制不畅 | 第35-36页 |
3. 腐败加剧政治危机 | 第36-37页 |
(三) 职能危机:压力型体制下政权职能困境 | 第37-39页 |
1. 乡镇政权职能定位不清 | 第37-38页 |
2. 乡镇政权职能实现乏力 | 第38-39页 |
(四) 发展危机:税费改革衍生的乡镇发展困境 | 第39-41页 |
1. 农业税取消后人地矛盾凸显 | 第39-40页 |
2. 基层党组织发展后劲不足 | 第40-41页 |
四、 对策思考:重塑乡镇政权合法性的路径选择 | 第41-48页 |
(一) 发展生产力是重塑乡镇政权合法性的前提 | 第41-42页 |
1.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 | 第41-42页 |
2.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维护政权合法性 | 第42页 |
(二) 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是重塑政权合法性的关键 | 第42-44页 |
1. 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 | 第43页 |
2.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| 第43-44页 |
3. 合理化解乡村债务困局 | 第44页 |
(三)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重塑政权合法性的重心 | 第44-46页 |
1. 深化乡镇职能转变实施理念 | 第44-45页 |
2. 探索机构改革与精简新模式 | 第45页 |
3. 构建新型公共服务机制 | 第45-46页 |
(四) 推进民主制度建设是重塑政权合法性的保障 | 第46-48页 |
1.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| 第46页 |
2. 吸纳乡土精英参与政治治理 | 第46-47页 |
3. 完善利益疏导和沟通反馈机制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在校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| 第52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