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前言 | 第11-26页 |
1.1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与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2 苹果腐烂病致病机制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 HMG-box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9页 |
1.4 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3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技术路线 | 第23-2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46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 方法 | 第27-46页 |
2.2.1 FL550突变基因的分离和序列分析 | 第27-32页 |
2.2.1.1 突变体基因组DNA提取 | 第27-28页 |
2.2.1.2 侧翼序列扩增 | 第28-29页 |
2.2.1.3 PCR特异性产物回收 | 第29-30页 |
2.2.1.4 PCR特异性产物连接 | 第30页 |
2.2.1.5 转化 | 第30页 |
2.2.1.6 PCR检测 | 第30-31页 |
2.2.1.7 侧翼序列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2.2 苹果树腐烂病菌HMG-box基因家族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2.1 HMG-box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| 第32-33页 |
2.2.2.2 系统发育树分析与蛋白质保守域序列比对 | 第33页 |
2.2.2.3 HMG-box基因结构及染色体定位分析 | 第33页 |
2.2.3 VmHMG7基因功能分析 | 第33-39页 |
2.2.3.1 VmHMG7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33-38页 |
2.2.3.2 基因敲除 | 第38-39页 |
2.2.4 突变体验证 | 第39-44页 |
2.2.4.1 潮霉素初筛 | 第39-40页 |
2.2.4.2 PCR检测 | 第40页 |
2.2.4.3 Southern杂交 | 第40-44页 |
2.2.5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察和致病力测定 | 第44-46页 |
2.2.5.1 菌株的活化及培养 | 第44页 |
2.2.5.2 突变体菌落形态观察 | 第44页 |
2.2.5.3 突变体生长速率测定及子实体测定 | 第44-45页 |
2.2.5.4 突变体致病性测定 | 第45页 |
2.2.5.5 数据分析 | 第45-4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6页 |
3.1 FL550突变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1.1 FL550突变基因的克隆 | 第46页 |
3.1.2 FL550突变基因的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2 苹果树腐烂病菌HMG-box基因分析 | 第48-52页 |
3.2.1 苹果腐烂病菌HMG-box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| 第48-49页 |
3.2.2 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2.3 苹果腐烂病菌HMG-box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2.4 VmHMG7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| 第52页 |
3.3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和突变体验证 | 第52-54页 |
3.3.1 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52-53页 |
3.3.2 PCR验证 | 第53页 |
3.3.3 Southern杂交验证 | 第53-54页 |
3.4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察和致病力测定 | 第54-56页 |
3.4.1 敲除突变体菌落表型观察 | 第54-55页 |
3.4.2 敲除突变体致病性测定 | 第55-56页 |
4 讨论 | 第56-59页 |
4.1 敲除突变体表型未发生变化的原因 | 第56页 |
4.2 敲除突变体致病性增强的原因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3 HMG-box基因与有性生殖的关系 | 第57-58页 |
4.4 其他 | 第58-59页 |
5 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