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前言 | 第14-15页 |
第1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| 第15-22页 |
1.1 互联网金融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1.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| 第15页 |
1.1.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1.2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| 第16-19页 |
1.2.1 行业初始发展阶段(2005 年以前) | 第16-17页 |
1.2.2 行业快速增长阶段(2005 年至 2012 年) | 第17-18页 |
1.2.3 行业重大变革阶段(2013 年及其后) | 第18-19页 |
1.3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| 第19-22页 |
1.3.1 对账户和终端的竞争 | 第19-20页 |
1.3.2 向移动金融商业模式的迁移 | 第20页 |
1.3.3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合作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分析及其影响 | 第22-35页 |
2.1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分析 | 第22-31页 |
2.1.1 支付、投资、融资的金融需求 | 第22-24页 |
2.1.2 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 | 第24-25页 |
2.1.3 通信企业业务的金融化 | 第25-26页 |
2.1.4 互联网企业业务的金融化 | 第26-31页 |
2.2 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影响 | 第31-35页 |
2.2.1 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2.2 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2.3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问题 | 第35-51页 |
3.1 法律体系不完善及法律规定滞后 | 第35-38页 |
3.1.1 上位法缺失的结构性缺陷 | 第35-36页 |
3.1.2 法规规章不成体系的内容性缺陷 | 第36-37页 |
3.1.3 法规规章冲突的协调性缺陷 | 第37页 |
3.1.4 司法救济不足的可执行性缺陷 | 第37-38页 |
3.2 民法领域面临的问题 | 第38-42页 |
3.2.1 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安全 | 第38-39页 |
3.2.2 合同法下电子合同的效力 | 第39页 |
3.2.3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| 第39-40页 |
3.2.4 居间、代理和自营 | 第40-41页 |
3.2.5 担保物权制度的网络适用 | 第41-42页 |
3.3 金融法领域面临的问题 | 第42-48页 |
3.3.1 主体资格及特许经营 | 第43页 |
3.3.2 金融产品证券化 | 第43-44页 |
3.3.3 分业经营抑或混业经营 | 第44-45页 |
3.3.4 跨境交易和跨境支付 | 第45-46页 |
3.3.5 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 | 第46-47页 |
3.3.6 非法集资的法律边界 | 第47页 |
3.3.7 反垄断机制的互联网适用 | 第47-48页 |
3.4 程序法领域面临的问题 | 第48-51页 |
3.4.1 司法管辖权 | 第48-49页 |
3.4.2 证据效力和举证责任 | 第49-50页 |
3.4.3 跨境交易的法律适用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建设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议 | 第51-60页 |
4.1 国外立法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借鉴 | 第51-52页 |
4.1.1 普遍纳入现有法律框架 | 第51-52页 |
4.1.2 现有法律修改和专门法制定 | 第52页 |
4.2 国外金融监管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借鉴 | 第52-55页 |
4.2.1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或协调机制 | 第52-53页 |
4.2.2 重视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开放使用 | 第53-54页 |
4.2.3 完善注册登记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| 第54-55页 |
4.3 建设中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议 | 第55-56页 |
4.3.1 制定适应互联网大背景的上位法 | 第55页 |
4.3.2 修订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民商事法律或制定专门法 | 第55-56页 |
4.3.3 总结互联网金融争议案件的审判实践并逐步形成司法解释 | 第56页 |
4.4 健全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| 第56-60页 |
4.4.1 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共识 | 第56-57页 |
4.4.2 确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| 第57-58页 |
4.4.3 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| 第58页 |
4.4.4 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业自律建设 | 第58-59页 |
4.4.5 打击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