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背景——机遇与挑战并存,迫切需要改善 | 第9-10页 |
1.1.1 机遇 | 第9-10页 |
1.1.2 挑战 | 第10页 |
1.2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| 第10页 |
1.3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| 第11-14页 |
1.4.1 社会价值 | 第11页 |
1.4.2 生态价值 | 第11页 |
1.4.3 环境价值 | 第11-12页 |
1.4.4 经济价值 | 第12页 |
1.4.5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.6 研究方法、内容与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4-15页 |
2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概述 | 第15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解析 | 第16-18页 |
2.1.1 居住区 | 第16-17页 |
2.1.2 景观 | 第17-18页 |
2.1.3 居住区景观 | 第18页 |
2.2 国内外理论发展与实践活动 | 第18-25页 |
2.2.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| 第18-22页 |
2.2.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 | 第22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3 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、原则及着手点 | 第27-43页 |
3.1 理论概要 | 第27-28页 |
3.1.1 重点原理 | 第27-28页 |
3.1.2 理论要求 | 第28页 |
3.2 设计原则 | 第28-32页 |
3.2.1 整体性原则 | 第28-29页 |
3.2.2 生态性原则 | 第29-30页 |
3.2.3 舒适性原则 | 第30页 |
3.2.4 可达性原则 | 第30-31页 |
3.2.5 心理需求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2.6 人文原则 | 第32页 |
3.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| 第32-41页 |
3.3.1 居住区景观的特性 | 第32-33页 |
3.3.2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 | 第33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4 枣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的探寻 | 第43-55页 |
4.1 枣庄城市建设概况 | 第43-45页 |
4.1.1 枣庄城市概况 | 第43-44页 |
4.1.2 枣庄城市建设概况 | 第44-45页 |
4.2 枣庄市城市居住区建设与发展状况 | 第45-47页 |
4.3 枣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情况分析 | 第47-51页 |
4.4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| 第51-54页 |
4.4.1 模仿西方景观现象普遍 | 第51-52页 |
4.4.2 景观设计手法雷同 | 第52-53页 |
4.4.3 景观设计重平面轻立面 | 第53页 |
4.4.4 景观设计与区域环境普遍隔离 | 第53-54页 |
4.4.5 景观设计图纸化 | 第5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5 枣庄市官地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| 第55-67页 |
5.1 设计依据及重点目标 | 第55-57页 |
5.1.1 设计依据 | 第55页 |
5.1.2 重点目标 | 第55-57页 |
5.2 项目概况 | 第57-58页 |
5.2.1 项目背景 | 第57页 |
5.2.2 区位介绍 | 第57页 |
5.2.3 现状介绍 | 第57-58页 |
5.3 总体规划设计 | 第58-60页 |
5.3.1 规划设计构思 | 第58-59页 |
5.3.2 规划结构 | 第59-60页 |
5.3.3 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| 第60页 |
5.4 规划景观系统分析 | 第60-67页 |
5.4.1 环境设计 | 第62页 |
5.4.2 景观系统 | 第62-6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71页 |
6.1 居住区景观规划的意义及作用 | 第67页 |
6.2 居住区景观规划原则 | 第67-68页 |
6.2.1 以人为本 | 第67-68页 |
6.2.2 可持续性发展 | 第68页 |
6.2.3 节约、集约用地 | 第68页 |
6.3 枣庄市居住区景观规划发展重点 | 第68页 |
6.4 居住区景观规划发展方向建议 | 第68-69页 |
6.5 结语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图录 | 第75-76页 |
表录 | 第76-77页 |
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