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8-24页
    1.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述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锂离子电池发展过程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0-11页
    1.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碳基材料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合金及氧化物材料第12-13页
    1.3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3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硅基材料的反应机理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硅基材料的改性方法第15-21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1-24页
第2章 实验部分第24-32页
    2.1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药品及原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要实验仪器第25-26页
    2.2 电极制备及扣式电池的组装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正极极片制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负极、隔膜和电解液的选择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2032扣式电池的组装第27页
    2.3 材料的物理表征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射线衍射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X射线能谱(EDS)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热重-差热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2.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循环伏安测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电化学阻抗谱第30-32页
第3章 硅负极制备工艺及碳源的选择第32-48页
    3.1 不同粘结剂对纳米硅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不同粘结剂制片的物理表征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不同粘结剂制片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3.2 制片原料配比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6-38页
    3.3 不同碳源对硅碳复合物的性能影响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使用不同碳源的复合物制备过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碳源所制备复合物的表征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碳源所制备复合物的电化学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3.4 电解液添加剂对硅碳复合物的性能影响第4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5-48页
第4章 空心核壳结构硅碳复合材料第48-70页
    4.1 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第49-50页
    4.2 模板氧化物的选择第50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的表征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4.3 模板氧化物包覆量的优化第5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材料的表征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2-6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0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82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2-84页
致谢第84-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Ni(OH)2/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
下一篇:生物细胞催化氧电化学还原反应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