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双折射材料的全光调控机理分析与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31页 |
1.2.1 矢量光场产生方法 | 第18-27页 |
1.2.2 全光调控 | 第27-31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| 第31-34页 |
第2章 光场调控基本理论 | 第34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34页 |
2.2 双折射晶体偏振调控基本理论 | 第34-47页 |
2.2.1 光在双折射晶体中的传播 | 第34-36页 |
2.2.2 线偏振光的矢量叠加 | 第36-40页 |
2.2.3 矢量光场的表达式 | 第40-42页 |
2.2.4 偏振的琼斯矩阵表示 | 第42-47页 |
2.3 衍射成像光场调控基本理论 | 第47-53页 |
2.3.1 相位迭代算法 | 第48页 |
2.3.2 空间传播理论 | 第48-51页 |
2.3.3 衍射计算方法 | 第51-5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3章 单色光场偏振调控实现矢量光场的产生 | 第54-80页 |
3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2 矢量光场产生理论模型 | 第54-57页 |
3.3 双折射相位片设计和面型误差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4 螺旋相位片的制备技术研究及面型表征 | 第60-74页 |
3.4.1 移动掩膜灰阶法 | 第60-65页 |
3.4.2 螺旋相位片的制备及面型表征 | 第65-74页 |
3.5 双折射材料螺旋相位片制备 | 第74-76页 |
3.6 单光路矢量光场产生实验 | 第76-78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4章 单色光场全光调控 | 第80-100页 |
4.1 引言 | 第80页 |
4.2 单色光场的振幅和偏振同时调控 | 第80-89页 |
4.2.1 振幅和偏振同时调控理论模型 | 第80-83页 |
4.2.2 相位合成迭代参数分析 | 第83-85页 |
4.2.3 振幅和偏振同时调控仿真 | 第85-89页 |
4.3 单色光场全光调控 | 第89-96页 |
4.3.1 全光调控理论模型 | 第89-92页 |
4.3.2 全光调控仿真 | 第92-96页 |
4.4 双折射相位片制备 | 第96-97页 |
4.5 全光调控实验验证 | 第97-9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5章 彩色光场全光调控 | 第100-126页 |
5.1 引言 | 第100页 |
5.2 彩色光场振幅调控 | 第100-115页 |
5.2.1 基于相位叠加的彩色光场调控 | 第101-106页 |
5.2.2 基于空间光场叠加的彩色光场调控 | 第106-115页 |
5.3 彩色光场全光调控 | 第115-125页 |
5.3.1 基于矢量叠加的彩色光场全光调控 | 第115-120页 |
5.3.2 基于空间叠加的彩色光场全光调控 | 第120-12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6章 总结 | 第126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-14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40-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