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| 第13页 |
1.1.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性 | 第13页 |
1.1.3 常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| 第13-14页 |
1.2 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2.1 混凝法 | 第14页 |
1.2.2 膜分离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.3 高级氧化法 | 第15页 |
1.2.4 臭氧法氧化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 | 第15-16页 |
1.3 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在臭氧体系降解过程的识别与去除机制 | 第18-3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19页 |
2.1.3 分析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0-29页 |
2.2.1 老龄和年轻垃圾渗滤液在臭氧体系有机物的降解规律 | 第20-22页 |
2.2.2 老龄和年轻垃圾渗滤液中DOM的识别与去除特性 | 第22-24页 |
2.2.3 老龄和年轻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在臭氧体系的变化 | 第24-27页 |
2.2.4 老龄和年轻垃圾渗滤液在臭氧体系可生化性的变化 | 第27-28页 |
2.2.5 基于多元统计的老龄和年轻垃圾渗滤液在臭氧体系比较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3 本章小节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臭氧投量对垃圾渗滤液中难聚凝有机物的氧化特性 | 第30-4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30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30页 |
3.1.3 分析方法 | 第30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40页 |
3.2.1 混凝效果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2.2 有机物降解的效果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3 pH值与总碱度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.4 臭氧利用率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5 分子量分布与可生化性 | 第36-37页 |
3.2.6 臭氧对难聚凝有机物中腐殖质与特征结构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7 降解过程腐殖质的识别与降解 | 第38-40页 |
3.3 本章小节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难降解有机物过程对pH值的响应机制 | 第41-52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41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1页 |
4.1.3 分析方法 | 第41-42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1页 |
4.2.1 不同pH值条件下臭氧对渗滤液浓缩液中有机物去除特性 | 第42-43页 |
4.2.2 基于不同pH组分有机物在臭氧体系降解效能 | 第43-45页 |
4.2.3 傅里叶红外光谱 | 第45-46页 |
4.2.4 不同pH值组分处理前后腐殖质的识别与变化 | 第46-48页 |
4.2.5 降解机理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3 本章小节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过氧化氢投量对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| 第52-76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1.1 实验材料 | 第52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52页 |
5.1.3 分析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4-65页 |
5.2.1 臭氧利用率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.2 有机物降解的效能与动力学 | 第55-57页 |
5.2.3 pH值与总碱度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2.4 可生化性与分子量分布 | 第58-60页 |
5.2.5 降解过程溶解性有机物特征结构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2.6 降解过程腐殖质结构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3 MW-Fe~0/H_2O_2类芬顿反应处理渗滤液浓缩液 | 第65-74页 |
5.3.1 MW-Fe~0/H_2O_2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65-67页 |
5.3.2 控制因素研究 | 第67-69页 |
5.3.3 催化机理研究 | 第69-73页 |
5.3.4 两种技术处理渗滤液浓缩液的比较研究 | 第73-74页 |
5.4 本章小节 | 第74-76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6.1 结论 | 第76-77页 |
6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9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0-91页 |
申请的专利 | 第91页 |
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