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Fluent的大气雾霾流场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前言 | 第14-16页 |
一、文献综述 | 第16-38页 |
1.1 雾和霾的基本含义 | 第16页 |
1.2 雾和霾的联系与区别 | 第16页 |
1.3 雾霾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1.4 雾霾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5 雾霾的形成原因 | 第19-23页 |
1.5.1 地理环境因素 | 第19-20页 |
1.5.2 大气气候因素 | 第20页 |
1.5.3 人类活动因素 | 第20-23页 |
1.6 雾霾的危害 | 第23-24页 |
1.6.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| 第23页 |
1.6.2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1.6.3 农业生产影响 | 第24页 |
1.7 雾霾的治理 | 第24-27页 |
1.7.1 火电行业 | 第25页 |
1.7.2 钢铁行业 | 第25页 |
1.7.3 冬季供暖 | 第25-26页 |
1.7.4 非电领域 | 第26-27页 |
1.8 计算流体力学(CFD)概述 | 第27-31页 |
1.8.1 计算流体力学概念 | 第27页 |
1.8.2 流动问题体系 | 第27页 |
1.8.3 CFD软件结构 | 第27页 |
1.8.4 网格概念与ICEM简介 | 第27-28页 |
1.8.5 网格生成流程 | 第28页 |
1.8.6 Fluent简介 | 第28-31页 |
1.9 湍流模型 | 第31-34页 |
1.9.1 一方程模型 | 第31-32页 |
1.9.2 两方程模型 | 第32-33页 |
1.9.3 雷诺应力方程模型(RSM) | 第33-34页 |
1.10 多相流概述 | 第34-36页 |
1.10.1 耦合与非耦合 | 第34-35页 |
1.10.2 稳态与非稳态 | 第35-36页 |
1.11 研究意义及立题依据 | 第36-38页 |
二、网格划分 | 第38-44页 |
2.1 建模 | 第38-39页 |
2.2 网格划分 | 第39-41页 |
2.2.1 流场网格划分 | 第39-40页 |
2.2.2 网格检查 | 第40-4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4页 |
三、Fluent初场计算 | 第44-56页 |
3.1 求解器设置 | 第44页 |
3.1.1 求解器的选择 | 第44页 |
3.1.2 时间格式 | 第44页 |
3.1.3 速度公式 | 第44页 |
3.2 湍流模型选择 | 第44-45页 |
3.3 运行环境的选择 | 第45页 |
3.4 边界条件设置 | 第45-46页 |
3.4.1 空气入口(inlet) | 第45页 |
3.4.2 烟气入口(inlet_let) | 第45-46页 |
3.4.3 自由出流出口 | 第46页 |
3.4.4 壁面 | 第46页 |
3.4.5 对称面symmetry | 第46页 |
3.5 求解条件设置 | 第46-48页 |
3.5.1 求解方法 | 第46-47页 |
3.5.2 求解控制 | 第47页 |
3.5.3 求解监控设置 | 第47页 |
3.5.4 求解初始化 | 第47-48页 |
3.6 运行计算 | 第48页 |
3.7 网格无关性 | 第48页 |
3.8 运算结果 | 第48页 |
3.9 速度梯度 | 第48-50页 |
3.10 温度梯度的加入 | 第50-52页 |
3.11 机理分析 | 第52-54页 |
3.11.1 质量守恒方程 | 第52页 |
3.11.2 动量守恒方程 | 第52-53页 |
3.11.3 能量守恒方程 | 第53-54页 |
3.12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四、烟气中污染气体的流场模拟 | 第56-70页 |
4.1 Fluent设置和计算 | 第56-57页 |
4.2 NO扩散情况 | 第57页 |
4.3 SO_2扩散规律分析 | 第57-62页 |
4.4 NO_2扩散分析 | 第62-64页 |
4.5 SO_2与NO_2扩散对比 | 第64-67页 |
4.6 等值面图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五、可吸入颗粒物的流场模拟 | 第70-80页 |
5.1 Fluent设置和计算 | 第70-71页 |
5.2 颗粒物扩散距离分析 | 第71-75页 |
5.3 颗粒物扩散浓度分析 | 第75-77页 |
5.4 等值面图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六、不同风速下污染物气体的流场模拟 | 第80-92页 |
6.1 不同风速下SO2扩散分析 | 第80-87页 |
6.1.1 不同风速下SO2最大质量分数分析 | 第82-83页 |
6.1.2 不同风速下Y方向扩散距离分析 | 第83页 |
6.1.3 不同风速下Z方向扩散距离分析 | 第83-84页 |
6.1.4 不同风速下最大扩散高度分析 | 第84-85页 |
6.1.5 不同风速下的等值面图分析 | 第85-87页 |
6.2 不同风速下NO2扩散分析 | 第87-90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七、不同风速下可吸入颗粒物的流场模拟 | 第92-108页 |
7.1 不同速下可吸入颗粒物扩散距离分析 | 第92-97页 |
7.1.1 不同风速下X方向扩散距离分析 | 第94页 |
7.1.2 不同风速下Y方向扩散距离分析 | 第94-96页 |
7.1.3 不同风速下Z方向扩散距离分析 | 第96-97页 |
7.1.4 不同风速下颗粒物最大扩散高度分析 | 第97页 |
7.2 不同风速下可吸入颗粒物扩散浓度分析 | 第97-101页 |
7.3 颗粒物时均浓度 | 第101-102页 |
7.4 颗粒物质量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7.5 不同风速下的等值面图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8页 |
八、温度对扩散高度的影响 | 第108-112页 |
8.1 不同温度下的污染物气体扩散高度研究 | 第108-110页 |
8.2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九、结论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-12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20-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