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物化学论文--糖(醣)论文

茶树菇胞外多糖及胞内硒多糖的提取优化和抗氧化研究

符号说明第4-7页
中文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1 引言第11-23页
    1.1 茶树菇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茶树菇的形态特征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茶树菇的营养成分及其药用价值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茶树菇的生长条件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多糖及真菌多糖的研究概述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糖简介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真菌多糖在有机体中的重要作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真菌多糖的提取方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真菌多糖的生物学效应第14-18页
    1.3 微量元素硒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硒的存在形式及人体内的硒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硒的生物学功能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富硒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第21-22页
    1.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-23页
2 材料和方法第23-37页
    2.1 供试菌种第23页
    2.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23页
    2.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第23-25页
    2.4 试验方法第2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茶树菇的液体培养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茶树菇最适硒浓度的筛选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茶树菇多糖的测定:苯酚-硫酸法(张惟杰,1994)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茶树菇多糖(EPS、ISPS)的提取优化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茶树菇多糖的纯化与结构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茶树菇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8 茶树菇多糖体内抗氧化第33-37页
3 结果与分析第37-57页
    3.1 茶树菇富硒培养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茶树菇最适硒浓度的筛选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茶树菇的富硒率第37-38页
    3.2 茶树菇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PB试验及其结果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响应面试验及结果分析第40-45页
    3.3 茶树菇EPS、IPS和ISPS的纯化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EPS的DEAE-Cellulose纯化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IPS及ISPS的DEAE-Cellulose纯化第45-47页
    3.4 茶树菇EPS、IPS和ISPS的结构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气相色谱混合标样色谱图及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EPS气相色谱图及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IPS、ISPS气相色谱图及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3.5 茶树菇EPS、IPS和ISPS的体外抗氧化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EPS及各组分的抗氧化比较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IPS、ISPS的体外抗氧化第52-53页
    3.6 EPS、IPS和ISPS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对小鼠全血SOD活性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对小鼠全血总抗氧化(T-AOC)能力的影响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对小鼠肝脏中MDA含量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对小鼠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第56-57页
4 讨论第57-59页
5 结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顾及时序平稳性的时空插值方法研究
下一篇:考虑几何不规则度的泡沫金属建模及其本构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