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附表目录 | 第10-11页 |
| 插图目录 | 第11-12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8页 |
| 1.2.1 生态安全 | 第14页 |
| 1.2.2 生态用地 | 第14-15页 |
| 1.2.3 山地村镇 | 第15-16页 |
| 1.2.4 村镇建设用地 | 第16页 |
| 1.2.5 用地适宜性评价 | 第16-18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| 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8-19页 |
| 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9-21页 |
| 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| 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| 2 山地村镇用地特征与研究区概况 | 第24-38页 |
| 2.1 山地村镇的用地特征 | 第24-30页 |
| 2.1.1 自然环境复杂 | 第24-26页 |
| 2.1.2 生态环境脆弱 | 第26-27页 |
| 2.1.3 人地关系紧张 | 第27-28页 |
| 2.1.4 自然灾害频发 | 第28-30页 |
| 2.2 研究区(涪陵区义和镇)概况 | 第30-38页 |
| 2.2.1 涪陵区义和镇自然地理状况 | 第30-32页 |
| 2.2.2 涪陵区义和镇土地利用现状 | 第32-38页 |
| 3 基于工程建设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的土地区划 | 第38-54页 |
| 3.1 含义和必要性 | 第38-40页 |
| 3.1.1 含义 | 第38-39页 |
| 3.1.2 必要性 | 第39-40页 |
| 3.2 原则、指标体系及划分方法 | 第40-43页 |
| 3.2.1 原则 | 第40-41页 |
| 3.2.2 指标体系 | 第41页 |
| 3.2.3 指标定量分级 | 第41-43页 |
| 3.3 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7页 |
| 3.3.1 指标权重确定 | 第43页 |
| 3.3.2 评价单元划分 | 第43-45页 |
| 3.3.3 综合模型的建立 | 第45页 |
| 3.3.4 GIS 支持下评价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3.3.5 综合评判结果调整 | 第46-47页 |
| 3.4 基于工程建设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的土地区划应用实例 | 第47-52页 |
| 3.4.1 指标体系建立 | 第47-48页 |
| 3.4.2 单因子土地区划 | 第48-51页 |
| 3.4.3 综合土地区划 | 第51-52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| 4 山地村镇区域发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区划 | 第54-86页 |
| 4.1 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4-64页 |
| 4.1.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54-56页 |
| 4.1.2 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6-58页 |
| 4.1.3 评价指标的分析及定量分级 | 第58-64页 |
| 4.2 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64-73页 |
| 4.2.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| 第64-68页 |
| 4.2.2 综合等级评判 | 第68-72页 |
| 4.2.3 综合评判结果的调整 | 第72-73页 |
| 4.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实例应用 | 第73-84页 |
| 4.3.1 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73-75页 |
| 4.3.2 指标权重确定 | 第75-78页 |
| 4.3.3 单因子适宜性等级评价 | 第78-83页 |
| 4.3.4 综合性适宜性等级划分 | 第83-84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5 结论与建议 | 第86-88页 |
| 5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| 5.2 建议 | 第87-88页 |
| 致谢 | 第88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| 附录 | 第94-95页 |
| A 层次分析法的 MATLAB 程序 | 第94-95页 |
|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