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文学理论论文

人大“文研班”研究

中文摘要第8-12页
Abstract第12-17页
绪论第18-26页
    一、选题意义第18-21页
    二、对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第21-24页
    三、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第24-25页
    四、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25-26页
第一章 “文研班”的始末第26-59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文研班”的诞生第26-30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文研班”的招生第30-43页
    第三节 “文研班”的机构、师资、学员第43-47页
    第四节 艰难的校园生活第47-52页
    第五节 由“文研班”到进修班第52-59页
第二章 周扬与人大“文研班”第59-73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两材”第59-63页
    第二节 周扬与学员、教师第63-68页
    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培养第68-73页
第三章 何其芳与人大“文研班”第73-95页
    第一节 何其芳与“文研班”的筹备第73-75页
    第二节 何其芳上的什么课?第75-82页
    第三节 何其芳的指导思想第82-93页
    第四节 学者的执着第93-95页
第四章“文研班”的课程安排第95-111页
    第一节 公共课第95-99页
    第二节 专业课第99-108页
    第三节 课程考试第108-111页
第五章 几位专家讲课第111-140页
    第一节 唐弢、蔡仪的讲课第111-118页
    第二节 钱钟书、李泽厚的讲课第118-123页
    第三节 缪朗山的“西方文论史”第123-131页
    第四节 宗白华的“中国美学史专题”第131-140页
第六章 “文研班”的写作研究第140-162页
    第一节 六十年代写作班子“马文兵”的历史考察第140-151页
    第二节 毕业论文的写作第151-162页
第七章 “准流派”:“文研班”学术影响概览第162-186页
    第一节 特定年代的学术探求第162-163页
    第二节 新时期学术重建的先驱第163-173页
    第三节 几位代表性学者的学术路数评析第173-186页
结语第186-189页
附表第189-213页
    一、招生、录取人数表第189-192页
    二、学员信息表第192-198页
    三、课程安排表第198-204页
    四、部分“文研班”学员写作的毕业论文题目及其导师安排表第204-206页
    五、教师授课内容统计表第206-210页
    六、珍贵照片第210-213页
参考文献第213-226页
致谢第226-22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28-229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29页

论文共2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利用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阴茎海绵体
下一篇:希利斯·米勒述行理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