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2.1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1.2.2.2 现实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重点、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的重点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的难点 | 第17页 |
1.4.3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-20页 |
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| 第20-32页 |
2.1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5页 |
2.1.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| 第20-23页 |
2.1.1.1 企业绩效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1.1.2 企业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 | 第21-23页 |
2.1.2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| 第23-25页 |
2.1.2.1 低碳绩效的内涵 | 第23页 |
2.1.2.2 低碳经济理论 | 第23-25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25-32页 |
2.2.1 低碳转型研究 | 第25-27页 |
2.2.1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2.2.1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6-27页 |
2.2.2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2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7页 |
2.2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7-28页 |
2.2.3 低碳绩效研究综述 | 第28-30页 |
2.2.3.1 低碳绩效界定 | 第28-29页 |
2.2.3.2 低碳绩效评价及衡量指标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2.4 相关方法文献综述 | 第30-31页 |
2.2.4.1 熵权法 | 第30页 |
2.2.4.2 TOPSIS法 | 第30-31页 |
2.2.4.3 灰色关联分析 | 第31页 |
2.2.5 研究现状评述 | 第31-32页 |
3 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及绩效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| 第32-40页 |
3.1 我国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| 第32-36页 |
3.1.1 我国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现状 | 第32-33页 |
3.1.2 我国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问题 | 第33-36页 |
3.1.2.1 资源开采效率仍亟待提高 | 第34-35页 |
3.1.2.2 伴共生资源和废弃物利用率仍亟待提升 | 第35页 |
3.1.2.3 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仍需强化 | 第35-36页 |
3.1.2.4 企业自主研发力度仍需亟待加大 | 第36页 |
3.2 我国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| 第36-38页 |
3.2.1 我国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的现状 | 第36-37页 |
3.2.2 我国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| 第37-38页 |
3.2.2.1 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指标特质性较弱 | 第37-38页 |
3.2.2.2 煤炭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 | 第38页 |
3.3 转型视角下构建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| 第38-40页 |
3.3.1 国家层面的必要性 | 第38-39页 |
3.3.2 行业层面的必要性 | 第39页 |
3.3.3 企业层面的必要性 | 第39-40页 |
4 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40-53页 |
4.1 煤炭企业低碳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40-46页 |
4.1.1 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 | 第40页 |
4.1.2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| 第40-41页 |
4.1.3 指标体系的构成 | 第41-46页 |
4.1.3.1 资源开采层面 | 第42-43页 |
4.1.3.2 综合利用层面 | 第43页 |
4.1.3.3 环境保护层面 | 第43-44页 |
4.1.3.4 低碳潜力层面 | 第44-46页 |
4.2 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4.2.1 熵权法 | 第46页 |
4.2.2 TOPSIS法 | 第46-47页 |
4.3 基于熵权TOPSIS的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模型 | 第47-49页 |
4.3.1 熵权法确定权重 | 第47-48页 |
4.3.2 TOPSIS法确定评价值 | 第48-49页 |
4.4 灰色关联法确定关键因素 | 第49-53页 |
5 煤炭企业低碳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——以中国神华集团为例 | 第53-63页 |
5.1 中国神华低碳发展概况 | 第53-55页 |
5.1.1 清洁生产 | 第53页 |
5.1.2 综合利用 | 第53-54页 |
5.1.3 控制排放 | 第54页 |
5.1.4 低碳技术 | 第54-55页 |
5.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| 第55页 |
5.2.1 样本选取 | 第55页 |
5.2.2 数据来源 | 第55页 |
5.3 基于熵权TOPSIS法评价过程分析 | 第55-60页 |
5.3.1 一级指标评价 | 第55-58页 |
5.3.2 低碳绩效评价 | 第58-60页 |
5.4 关键因素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5 结果分析 | 第62-63页 |
6 提高煤炭企业低碳绩效的建议与措施 | 第63-67页 |
6.1 发展洁净煤,推动煤炭企业绿色生产 | 第63页 |
6.2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,减少废弃资源的排放 | 第63-64页 |
6.3 发展低碳技术,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| 第64页 |
6.4 转变管理方式,提升低碳潜力 | 第64-67页 |
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7-68页 |
7.2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