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1 绪论 | 第13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立论依据 | 第13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6页 |
1.1.2 立论依据 | 第16-17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3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2-2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4.4 论文重难点和创新点 | 第25-27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7-39页 |
2.1 企业竞争力 | 第27-32页 |
2.1.1 企业竞争力理论 | 第27-31页 |
2.1.2 动态能力观下的企业综合竞争力 | 第31-32页 |
2.2 动态能力理论 | 第32-39页 |
2.2.1 动态能力理论 | 第32-35页 |
2.2.2 动态能力运行机制 | 第35-39页 |
3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| 第39-47页 |
3.1 山西煤炭企业动态环境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2 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状况与问题 | 第41-47页 |
3.2.1 山西煤炭企业发展状况 | 第41-43页 |
3.2.2 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| 第43-47页 |
4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与指标体系确定 | 第47-59页 |
4.1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7-53页 |
4.1.1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确立 | 第48-51页 |
4.1.2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含义 | 第51-53页 |
4.2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标设计原则 | 第53-54页 |
4.3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确定 | 第54-56页 |
4.4 影响因素和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假设 | 第56-59页 |
5 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| 第59-83页 |
5.1 数据标准化与量表信度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1.1 数据标准化 | 第59-60页 |
5.1.2 量表信度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2 效度分析 | 第61-70页 |
5.2.1 科研创新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2.2 动态协调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2.3 生态和谐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2.4 开放多元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66-68页 |
5.2.5 安全持续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68-70页 |
5.3 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70-75页 |
5.3.1 科研创新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3.2 动态协调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71-72页 |
5.3.3 生态和谐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3.4 开放多元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3.5 安全持续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4 建立变量关系模型 | 第75-83页 |
5.4.1 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| 第75-76页 |
5.4.2 模型构建与估计 | 第76-79页 |
5.4.3 模型优化 | 第79-81页 |
5.4.4 路径分析 | 第81-83页 |
6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 | 第83-91页 |
6.1 确定权重指标 | 第83-84页 |
6.2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估 | 第84-86页 |
6.3 山西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建议 | 第86-91页 |
6.3.1 深化国企改革,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| 第86-87页 |
6.3.2 建立完整有效的反馈完善机制 | 第87-88页 |
6.3.3 把握因素作用机理,营造山西煤炭企业新业态 | 第88-91页 |
7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| 第91-93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91-92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9页 |
附录1 | 第99-101页 |
附录2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