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部分 改良线栓法制备家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| 第11-16页 |
1.1 材料和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1.1 实验动物的选择 | 第11页 |
1.1.2 手术器械及仪器 | 第11页 |
1.1.3 药品及试剂 | 第11-12页 |
1.1.4 实验方法及分组 | 第12-13页 |
1.1.5 统计学分析 | 第13页 |
1.2 结果 | 第13-14页 |
1.2.1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布 | 第13页 |
1.2.2 TTC染色结果 | 第13-14页 |
1.2.3 模型组不同的造模结局比较 | 第14页 |
1.3 讨论 | 第14-15页 |
1.4 结论 | 第15-16页 |
第二部分 高压氧对脑缺血兔模型脑前后循环血管ET-1、eNOS及ETAR表达的影响 | 第16-25页 |
2.1 材料和方法 | 第16-19页 |
2.1.1 实验动物及分组 | 第16页 |
2.1.2 试剂及仪器 | 第16-17页 |
2.1.3 线栓的制备 | 第17页 |
2.1.4 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| 第17页 |
2.1.5 神经功能评分和建模成功的标准 | 第17-18页 |
2.1.6 高压氧处理 | 第18页 |
2.1.7 2 ,3,5-三苯基氯化四唑(TTC)染色 | 第18页 |
2.1.8 灌注固定 | 第18页 |
2.1.9 光镜标本 | 第18-19页 |
2.1.10 阳性标记的染色特征 | 第19页 |
2.1.11 统计学处理 | 第19页 |
2.2 结果 | 第19-22页 |
2.2.1 脑缺血模型的成功构建 | 第19-20页 |
2.2.2 免疫组化染色情况 | 第20-21页 |
2.2.3 免疫阳性标记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3 讨论 | 第22-24页 |
2.4 小结 | 第24页 |
2.5 结论 | 第24页 |
2.6 展望 | 第24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27页 |
综述 | 第27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
附: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 | 第32-40页 |
1 资料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
2 结果 | 第34-38页 |
3 讨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缩略词表 | 第40-41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