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中文文摘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概况 | 第14-16页 |
1.2.1 SO_4~(2-)沉降对CH_4排放影响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SO_4~(2-)沉降对CO_2排放影响研究 | 第16页 |
1.3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| 第20-26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0-21页 |
2.1.1 闽江河口区概况 | 第20-21页 |
2.1.2 研究样地概况 | 第21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5页 |
2.2.1 实验样地布设及SO_4~(2-)-沉降模拟 | 第21-22页 |
2.2.2 气体采集与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2.3 间隙水采集与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.4 土壤采集与测定 | 第24页 |
2.2.5 植物生物量采集与测定 | 第24页 |
2.2.6 环境因子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2.7 室内培养与温室气体产生速率测定 | 第25页 |
2.3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模拟SO_4~(2-)沉降对CH_4和CO_2通量的影响 | 第26-46页 |
3.1 SO_4~(2-)沉降作用下CH_4和CO_2通量特征 | 第26-29页 |
3.1.1 CH_4通量 | 第26-27页 |
3.1.2 CO_2通量 | 第27-29页 |
3.2 SO_4~(2-)沉降作用下环境因子的特征 | 第29-36页 |
3.2.1 土壤理化性质 | 第29-31页 |
3.2.2 间隙水理化性质 | 第31-36页 |
3.3 CH_4和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| 第36-39页 |
3.3.1 CH_4和CO_2通量与气象因子 | 第36-38页 |
3.3.2 CH_4和CO_2通量与土壤理化性质 | 第38页 |
3.3.3 CH_4和CO_2通量与间隙水理化性质 | 第38-39页 |
3.4 讨论 | 第39-43页 |
3.4.1 CH_4和CO_2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| 第39-41页 |
3.4.2 SO_4~(2-)沉降对CH_4和CO_2排放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6页 |
第4章 模拟SO_4~(2-)沉降对CH_4和C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| 第46-62页 |
4.1 模拟SO_4~(2-)沉降作用下CH_4和CO_2产生速率特征 | 第46-47页 |
4.1.1 CH_4产生速率 | 第46页 |
4.1.2 CO_2产生速率 | 第46-47页 |
4.2 SO_4~(2-)沉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47-52页 |
4.2.1 pH | 第47-48页 |
4.2.2 电导率 | 第48-49页 |
4.2.3 NH_4~+-N、NO_3~--N和TN含量 | 第49-51页 |
4.2.4 SO_4~(2-)和Cl~-含量变化特征 | 第51-52页 |
4.3 厌氧培养实验的潮水理化性质特征 | 第52-54页 |
4.3.1 NH_4~+-N、NO_3~-N和TN含量 | 第52-53页 |
4.3.2 SO_4~(2-)和Cl~-含量 | 第53-54页 |
4.4 CH_4和CO_2产生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| 第54-56页 |
4.4.1 CH_4和CO_2产生速率与培养温度 | 第54-55页 |
4.4.2 CH_4和CO_2产生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 | 第55-56页 |
4.5 讨论 | 第56-59页 |
4.5.1 CH_4和CO_2产生速率的时间变化特征 | 第56-58页 |
4.5.2 SO_4~(2-)沉降对CH_4和C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5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2页 |
5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8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