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后付制待遇给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一、研究依据 | 第8-9页 |
(一) 选题意识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三) 研究评述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四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五、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8页 |
(一) 研究创新 | 第16-17页 |
(二) 研究不足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长期照护保险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3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1页 |
(一) 词义辨析:照护、照料、照顾、护理、介护 | 第18页 |
(二) 概念释义:长期照护、ADL | 第18-21页 |
二、长期照护保险的基础理论 | 第21-23页 |
(一)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21页 |
(二) 公平与效率理论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待遇给付的内容 | 第23-35页 |
一、国外待遇给付的具体内容 | 第23-31页 |
(一) 待遇给付的给付对象 | 第23-24页 |
(二) 待遇给付的受益资格 | 第24-27页 |
(三) 待遇给付的给付方式 | 第27-29页 |
(四) 待遇给付的给付项目 | 第29-31页 |
二、国内部分试点地区待遇给付的内容 | 第31-33页 |
(一) 北京海淀区“长期失能护理互助保险” | 第31-32页 |
(二) 江苏南通“基本照护保险” | 第32页 |
(三) 青岛市“长期医疗护理保险” | 第32-33页 |
三、国内外待遇给付内容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
(一) 给付对象是否有年龄限制 | 第33页 |
(二) 等级划分确定受益资格 | 第33页 |
(三) 现金给付是否独立选择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待遇给付分析 | 第35-41页 |
一、给付对象 | 第35-37页 |
(一) 长期照护保险的参保对象 | 第35页 |
(二) 照护保险制度的待遇给付对象 | 第35-37页 |
二、待遇给付条件 | 第37-38页 |
三、给付方式 | 第38-39页 |
(一) 给付方式的比较 | 第38页 |
(二)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可供选择的给付方式 | 第38-39页 |
四、服务项目给付 | 第39-41页 |
(一) 社区居家式照护 | 第39-40页 |
(二) 机构式照护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长期照护保险的后付制待遇给付分析 | 第41-45页 |
一、预付制和后付制待遇给付方式比较 | 第41页 |
二、建立适合的待遇给付制度 | 第41-43页 |
(一) 对参保对象和给付对象严格界定 | 第41页 |
(二) 制定合适的给付等级 | 第41-42页 |
(三) 鼓励选择实物给付 | 第42页 |
(四) 优先发展社区居家照护 | 第42-43页 |
三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| 第43-44页 |
(一) 服务供给量与保险费用支付 | 第43页 |
(二) 医疗保健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 | 第43页 |
(三) 短期护理和长期照护 | 第43-44页 |
四、服务的第三方评估及政府的机构监管 | 第44-45页 |
研究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