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

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10-34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人与景观的意象关联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当代城市对景观意象体验的忽视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人文社科领域的意象研究第12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景观领域的意象研究第21-2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、意义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意义第31-32页
    1.4 课题研究创新点与框架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创新点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框架第33-34页
第2章 意象构成与形成机制第34-72页
    2.1 景观意象演进与特性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景观意象的产生与创构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景观意象的演进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景观意象的两种特性第42-43页
    2.2 意象的认知与审美需要第43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意象之认知需要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意象之审美需要第47-60页
    2.3 景观意象体验构成第60-7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知觉感知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情感感触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符号感悟第67-71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71-72页
第3章 景观意象的知觉感知第72-96页
    3.1 景观实体与知觉意象第7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体的存在与意象现实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直觉把握与瞬时意象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潜意识影响与周边知觉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意象图式第79-83页
    3.2 空间知觉与身体意象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内外空间与身体边界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空间方位与身体坐标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定位认同与现象中心第86-87页
    3.3 知觉意象与感官组织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感官交互与联觉体验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感官移动与空间张力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感官对比与意象节奏第9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93-96页
第4章 景观意象的情感感触第96-120页
    4.1 情感活动与意象交流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情感反应与情感类型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情感载体与审美想象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情感交融与双向交流第99-101页
    4.2 情感线索与记忆展开第101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情感与记忆交织第101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时间绵延与记忆变化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提示线索与意象投射第109-110页
    4.3 情感氛围与沉浸体验第11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冥想与情感氛围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探索与神秘意象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幻想与超现实意象第115-11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18-120页
第5章 景观意象符号感悟第120-162页
    5.1 意象符号的内涵第121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景观意象与原型领悟第121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意象符号的修辞表达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意象符号的体验性关系第127-128页
    5.2 意象符号之元素层第128-1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景观意象与符号因素第129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意象创造与语言简繁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景观意象与内外语境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景观意象之多元解读第140-142页
    5.3 意象符号之结构层第142-1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意象秩序的复杂性分类第142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意象秩序的几何分类第145-1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意象秩序的叙事结构第153-15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59-162页
第6章 景观意象创构的原理与方法第162-232页
    6.1 景观意象创构原理第162-16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概念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意义第1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原理第163-16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适用性第16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维度第164-165页
    6.2 建立意象资料库第165-17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捕捉瞬间意象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发现隐藏的意象第166-1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观察材料意象第167-17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意象交流与创造第170-1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加工体验性的记忆意象第172-175页
    6.3 空间情境意象创构第175-19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情境渲染:非物质景观元素利用第175-18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情境互动:创构具身体验第186-19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情境融合:从形式到空间第190-192页
    6.4 沉浸体验意象创构第192-21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冥想体验意象创构第192-2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.1 宁静感与空间微动第192-1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.2 分离感与空间界限第195-1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.3 栖息感与自然氛围第196-20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探索体验意象创构第203-2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.1 窥视剧场第203-2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.2 解谜线索第204-2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.3 惊喜与吸引第206-20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幻想体验意象创构第208-2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3.1 局部失重与漂浮意象第208-2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3.2 奇异接合与震撼意象第210-21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记忆体验意象创构第212-2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4.1 片段与整体呈现第212-2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4.1 空无与记忆剧场第213-2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4.2 融合生活记忆第214-216页
    6.5 多元视角意象创构第216-23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第216-21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生活意象与情境重构第219-22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传统意象与类型演绎第222-22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自然意象与生态抽象第225-22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5 揭示场所异质多重性第227-230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230-232页
第7章 景观意象创构实证剖析第232-274页
    7.1 符号与情感--纪念公园实例意象创构分析第232-24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肯尼迪总统纪念园(NorthCarolina,USA,1964)第232-23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美国911纪念碑公园(NewYork,USA,2011)第236-24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俄亥俄大学周年纪念公园景观(Athens,OH,USA,2004)第240-243页
    7.2 感知与冥想--办公庭园实例意象创构分析第243-25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高级科学与技术中心庭园(NishiHarima,Japan,1997)第243-24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庭园(IbarakiPrefecture,Japan,1994)第246-24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北卡国家银行庭园(NorthCarolina,USA,1985)第248-250页
    7.3 校园景观意象创构网络模型分析—以天大卫津路校区校园中轴景观为例第250-27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模型建构思路与方法第251-25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调查研究与数据统计第253-25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网络建构与中心度分析第257-27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总结与建议第271-274页
结语第274-278页
参考文献第278-292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92-294页
致谢第294-295页

论文共2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卦變攷
下一篇:仿人机器人的步行平衡控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