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机器人技术论文--机器人论文

船体表面水下清刷机器人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船体表面清刷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船体表面清刷机器人的国外发展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船体表面清刷机器人的国内发展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船体表面清刷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9页
第2章 水下清刷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第19-37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9页
    2.2 水下清刷机器人的方案设计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水下清刷装置系统组成和双模式工作过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水下清刷机器人的技术要求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水下清刷机器人的吸附和移动方案第21页
    2.3 水下清刷机器人的结构设计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系统框架的结构设计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浮力单元的布置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清刷单元的布置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移动单元的设计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控制系统模块的布置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照明和检测系统模块的布置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机器人系统的重心与浮心设计第28-29页
    2.4 清刷机器人水下安全吸附条件的研究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船体表面坐标系的建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机器人静态安全吸附的受力分析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机器人吸附稳定性的数值仿真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3章 清洗装置的水下吸附机理实验研究第37-4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3.2 水下清刷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第37-38页
    3.3 吸附作用下的清洗刷选型设计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清洗刷的选型依据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杯形刷旋转受力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杯形刷的主要参数设计第40-41页
    3.4 清刷装置的吸附机理实验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吸附力的测试实验平台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清刷装置的机理实验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吸附实验的结果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4章 水下清刷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第47-6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7页
    4.2 机器人水下六自由度运动的模型研究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坐标系定义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运动学建模第48-49页
    4.3 机器人水下六自由度运动的动力学建模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刚体动力学建模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水动力学建模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静力建模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推进器推力分配第54-55页
    4.4 机器人近壁面运动的数学模型研究第55-56页
    4.5 机器人水下运动的仿真分析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仿真参数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动力学模型仿真第57-62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5章 水下清刷机器人运动控制与仿真验证第63-75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63页
    5.2 机器人运动规划第63-64页
    5.3 水下清刷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滑模控制器设计第65-69页
    5.4 控制系统仿真验证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仿真模型和参数设计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滑模控制器仿真结果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吸附力作用下近壁面运动仿真结果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PID控制器仿真结果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不同控制器控制结果的对比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结论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2页
致谢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开放网络的主观信任融合模型研究
下一篇:针对人体行为隐式识别的传感器节点部署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