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(二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思路、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三)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5页 |
一、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| 第18-20页 |
(一)政治参与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(二)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二、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| 第20-22页 |
(一)民主体的平等性 | 第20-21页 |
(二)群众参与的直接性 | 第21页 |
(三)政治舆论的高效性 | 第21-22页 |
(四)网络平台的互动性 | 第22页 |
三、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 | 第22-25页 |
(一)通过网络直接表达 | 第22-23页 |
(二)通过参与事项讨论 | 第23-24页 |
(三)通过网络表达一定的政治情感 | 第24页 |
(四)通过网络监督政府机关的运行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| 第25-40页 |
一、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 | 第25-27页 |
(一)起步阶段(1986年初~1997年底) | 第25-26页 |
(二)提高阶段(1998年初~2003年中期) | 第26页 |
(三)全面推进阶段(2004年中期~2008年中前期) | 第26-27页 |
(四)深化提高阶段(2008年中前期至今) | 第27页 |
二、网络政治参与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| 第27-30页 |
(一)网络政治参与改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 | 第28页 |
(二)网络政治参与扩大了直接民主 | 第28-29页 |
(三)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的培育 | 第29页 |
(四)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文化的创新 | 第29-30页 |
三、网络政治参与与中国的政治变革 | 第30-34页 |
(一)网络政治参与为中国政治变革提供新契机 | 第30-31页 |
(二)网络政治参与给中国政治变革带来挑战 | 第31-33页 |
(三)网络舆论起到加速中国变革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四、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| 第34-40页 |
(一)互联网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 | 第34-35页 |
(二)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 | 第35-36页 |
(三)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群体极化问题 | 第36-38页 |
(四)互联网的自由开放性出现恶意参与事件 | 第38页 |
(五)公民参与政府网站建设的积极性较低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推动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40-49页 |
一、构建公民平等参政的平台 | 第40-41页 |
(一)缩小数字鸿沟 | 第40-41页 |
(二)加强网络媒体责任感 | 第41页 |
二、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| 第41-44页 |
(一)加强网络立法 | 第41-43页 |
(二)加强网络实名制建立 | 第43页 |
(三)设立网络执法监督岗位 | 第43-44页 |
三、增强政府的公信度 | 第44-46页 |
(一)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 | 第44-45页 |
(二)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| 第45-46页 |
(三)促进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 | 第46页 |
四、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素质 | 第46-47页 |
(一)培养公民意识 | 第46页 |
(二)提升公民法律意识 | 第46-47页 |
(三)加强公民责任意识 | 第47页 |
五、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| 第47-49页 |
(一)拓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的渠道 | 第47页 |
(二)重视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| 第47-48页 |
(三)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