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第1章 张申府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12-19页 |
1.1 渊源之一:马克思主义哲学 | 第12-14页 |
1.1.1 张申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| 第12-13页 |
1.1.2 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| 第13-14页 |
1.2 渊源之二:罗素思想 | 第14-16页 |
1.2.1 罗素思想简述 | 第14-15页 |
1.2.2 张申府对罗素思想的吸取 | 第15-16页 |
1.3 渊源之三:孔子思想 | 第16-19页 |
1.3.1 张申府对儒学的认识 | 第16-17页 |
1.3.2 张申府对孔子思想的阐释 | 第17-19页 |
第2章“三流合一”:张申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| 第19-28页 |
2.1 集三家之所长的“三流合一”思想 | 第19-21页 |
2.2 对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 | 第21-22页 |
2.3 对罗素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借鉴 | 第22-23页 |
2.4 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吸收 | 第23-25页 |
2.5“三流合一”思想在哲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| 第25-28页 |
第3章 张申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方法 | 第28-32页 |
3.1 大客观主义 | 第28-30页 |
3.2 具体相对论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张申府“三流合一”思想的现实启示及其实现困境 | 第32-38页 |
4.1“三流合一”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| 第32页 |
4.2“三流合一”思想不足之处 | 第32-33页 |
4.3“三流合一”思想的继承、发展 | 第33-38页 |
4.3.1“将唯物、理想、解析,综合于一”:张岱年对“三流合一”思想的阐发 | 第34-36页 |
4.3.2“马魂、中体、西用”:方克立对“三流合一”思想的提升 | 第36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