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土壤学论文--土壤化学、土壤物理化学论文

南方花岗岩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、稀土元素分布特征

中文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6页
中文文摘第7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团聚体中稀土、重金属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-18页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第18-26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自然地理概况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1 地形地貌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2 成土母岩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3 气候特征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人文地理概况第19-20页
    2.2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样地的选取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野外样点的测定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室内分析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数据处理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2.3 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2.4 技术路线第25-26页
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对团聚体的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第26-32页
    3.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物理性质第26-27页
    3.2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化学性质第27-29页
    3.3 南方花岗岩侵蚀区土壤团聚体组成第29-32页
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团聚体中重金属研究第32-50页
    4.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第32-33页
    4.2 不同土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第33-34页
    4.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的影响因子第34-36页
    4.4 团聚体中重金属各形态含量分布特征第36-40页
    4.5 重金属各形态的影响因素第40-42页
    4.6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分布与富集第42-45页
    4.7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质量负载第45-50页
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团聚体稀土含量研究第50-64页
    5.1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表层中(0~20cm)稀土含量第50-51页
    5.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表土层稀土分布模式第51-52页
    5.3 土壤中稀土含量变化特征的影响因子第52-54页
    5.4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团聚体中稀土各形态含量分布特征第54-56页
    5.5 稀土各形态的影响因素第56-58页
    5.6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中稀土分布与富集第58-60页
    5.7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中稀土质量负载第60-64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-6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6.2 研究特色第65-66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8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8-80页
致谢第80-82页
个人简历第82-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国际时装复古风潮寻踪与发展
下一篇: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细胞免疫效应初步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