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1.1 石油开采业种原油破乳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原因 | 第12页 |
1.1.2 原油乳状液分类 | 第12页 |
1.1.3 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1.4 生物破乳剂 | 第13页 |
1.2 生物破乳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3-22页 |
1.2.1 生物破乳剂分类 | 第13-15页 |
1.2.2 发酵生产生物破乳剂 | 第15-17页 |
1.2.3 影响生产生物破乳剂的因素 | 第17-18页 |
1.2.4 生物破乳剂的分离提纯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2.5 生物破乳剂的鉴定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法 | 第22-27页 |
2.1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2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2.3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.1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培养及性能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3.2 破乳剂产物制备 | 第25页 |
2.3.3 破乳能力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3.4 透射电镜 | 第26页 |
2.3.5 TLC 分析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Alcaligenes sp. XJ-T-1 的嗜盐嗜碱生长特性 | 第27-37页 |
3.1 发酵罐培养初试 | 第27-28页 |
3.2 初始pH 对XJ-T-1 产生物破乳剂的影响摇瓶试验 | 第28-32页 |
3.2.1 生物量 | 第28-29页 |
3.2.2 菌体破乳性能 | 第29-30页 |
3.2.3 胞外粗产物 | 第30-31页 |
3.2.4 初始pH 对XJ-T-1 表面形态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 XJ-T-1 的嗜盐性能 | 第32-34页 |
3.3.1 生物量 | 第32-33页 |
3.3.2 破乳性能 | 第33-34页 |
3.4 发酵罐试验 | 第34-35页 |
3.4.1 生长曲线及培养基pH 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4.2 破乳性能 | 第35页 |
3.5 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XJ-T-1 胞壁结合粗产物的提取方法和破乳性能 | 第37-42页 |
4.1 XJ-T-1 胞壁结合产物的提取方法 | 第37-38页 |
4.1.1 二氯甲烷洗脱 | 第37页 |
4.1.2 提取胞壁结合粗产物 | 第37-38页 |
4.2 胞壁结合粗产物的破乳性能 | 第38-41页 |
4.2.1 被提取各部分所占比重 | 第38页 |
4.2.2 被提取各部分破乳能力比较 | 第38-40页 |
4.2.3 胞壁结合粗产物的初步鉴定 | 第40-41页 |
4.3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XJ-T-1 胞外粗产物的分离方法和破乳性能 | 第42-52页 |
5.1 XJ-T-1 胞外粗产物的分离方法 | 第42-45页 |
5.1.1 分离方法初探 | 第42-43页 |
5.1.2 提高胞外产物产量 | 第43-45页 |
5.2 XJ-T-1 胞外粗产物的破乳性能 | 第45-51页 |
5.2.1 刺激前后菌体的变化 | 第45-47页 |
5.2.2 胞外粗产物的破乳性能 | 第47-49页 |
5.2.3 胞外粗产物的初步鉴定 | 第49-51页 |
5.3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XJ-T-1 利用氨基酸提高产量的生长特性和破乳性能 | 第52-65页 |
6.1 氨基酸在培养基中的作用 | 第52-55页 |
6.1.1 碳源实验和氮源实验 | 第52-53页 |
6.1.2 混合氨基酸培养 | 第53-55页 |
6.2 单一氨基酸培养 | 第55-63页 |
6.2.1 相同质量浓度氮源培养 | 第55-56页 |
6.2.2 相同氮含量培养 | 第56-58页 |
6.2.3 液体石蜡碳源对XJ-T-1 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6.2.4 亮氨酸、柠檬酸三铵含量对XJ-T-1 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6.3 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65-67页 |
7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7.1.1 XJ-T-1 的发酵罐培养初试 | 第65页 |
7.1.2 XJ-T-1 的嗜盐嗜碱生长特性 | 第65页 |
7.1.3 XJ-T-1 胞壁结合产物和胞外产物的分离提取和初步鉴定 | 第65页 |
7.1.4 XJ-T-1 利用氨基酸提高产量的生长特性和破乳性能 | 第65-66页 |
7.2 建议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