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2 选题依据及依托项目 | 第11-14页 |
1.2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3页 |
1.2.2 依托项目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1.4 样品测试 | 第14-15页 |
1.5 本次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6-32页 |
2.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| 第16-18页 |
2.2 区域地层及其展布 | 第18-24页 |
2.2.1 奥陶系中—上统香山群 | 第18-19页 |
2.2.2 泥盆系上统老君山组 | 第19-21页 |
2.2.3 石炭系下统前黑山组 | 第21页 |
2.2.4 石炭系上统羊虎沟组 | 第21页 |
2.2.5 石炭系—二叠系太原组 | 第21页 |
2.2.6 二叠系中—上统大黄沟组 | 第21-22页 |
2.2.7 二叠系上统红泉组 | 第22页 |
2.2.8 三叠系五佛寺组 | 第22页 |
2.2.9 侏罗系延安组 | 第22页 |
2.2.10 白垩系和尚铺组 | 第22页 |
2.2.11 古近系—新近系 | 第22-23页 |
2.2.12 第四系 | 第23-24页 |
2.3 区域构造 | 第24-27页 |
2.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| 第27页 |
2.5 区域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特征概述 | 第27-30页 |
2.5.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| 第27-28页 |
2.5.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8-30页 |
2.6 区域矿产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地球化学 | 第32-51页 |
3.1 矿区地层 | 第32-34页 |
3.1.1 泥盆系老君山组第二岩段(Dl~2) | 第32-33页 |
3.1.2 石炭系下统前黑山组(Cq) | 第33-34页 |
3.2 矿区构造 | 第34-35页 |
3.2.1 褶皱 | 第34页 |
3.2.2 断裂构造 | 第34-35页 |
3.3 矿体产状与特征 | 第35-38页 |
3.4 矿石特征 | 第38-46页 |
3.4.1 矿石类型 | 第38-40页 |
3.4.2 矿石矿物成分及其特征 | 第40-43页 |
3.4.3 矿石结构、构造 | 第43-44页 |
3.4.4 伴生有用组分(Ag) | 第44-45页 |
3.4.5 围岩蚀变与夹石 | 第45-46页 |
3.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6-51页 |
3.5.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6-47页 |
3.5.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7-49页 |
3.5.3 构造环境判别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控矿构造与矿床成因分析 | 第51-66页 |
4.1 腰岘子铜(银)矿床成矿区域构造背景 | 第51-53页 |
4.2 与国内外典型砂岩型铜矿床对比研究 | 第53-57页 |
4.2.1 与北祁连天鹿砂岩型铜矿对比 | 第53页 |
4.2.2 与国内南方典型砂岩型铜矿对比 | 第53-54页 |
4.2.3 与国外典型砂岩型铜矿对比 | 第54-56页 |
4.2.4 小结 | 第56-57页 |
4.3 腰岘子铜(银)矿床的构造控制作用 | 第57-59页 |
4.3.1 山前凹陷带对矿源层的控制 | 第57-58页 |
4.3.2 区域构造对含矿地层展布的控制 | 第58页 |
4.3.3 褶皱构造对矿体的形成和展布的控制 | 第58-59页 |
4.4 腰岘子铜(银)矿床成因、矿化富集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 | 第59-65页 |
4.4.1 成矿物质来源 | 第59-60页 |
4.4.2 成矿期次及矿床成因探讨 | 第60-61页 |
4.4.3 矿化富集规律 | 第61-64页 |
4.4.4 腰岘子铜(银)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| 第64-65页 |
4.5 宁夏香山地区砂岩型铜矿找矿标志 | 第65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