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·砷在环境中的分布 | 第10页 |
·砷及砷化物的理化性质 | 第10-12页 |
·砷污染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外砷污染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砷污染与人体健康 | 第13-15页 |
·砷污染控制标准 | 第15页 |
·含砷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5-22页 |
·化学法 | 第16-19页 |
·物化法 | 第19-21页 |
·微生物法 | 第21-22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、意义、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2-26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23-24页 |
·目的和意义 | 第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吸附理论基础 | 第26-35页 |
·吸附概念 | 第26页 |
·吸附机理及分类 | 第26-27页 |
·吸附平衡与吸附容量 | 第27-28页 |
·等温吸附规律-平衡吸附模型 | 第28-30页 |
·朗格缪尔(Langmuir)吸附等温式 | 第28页 |
·弗里德里希(Freundlich)吸附等温式 | 第28-29页 |
·BET(Brunaner,Emmett,Teller)吸附等温式 | 第29-30页 |
·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 | 第30-32页 |
·吸附剂性质 | 第30页 |
·废水中污染物的性质 | 第30-31页 |
·吸附过程的操作条件 | 第31-32页 |
·吸附剂 | 第32-35页 |
·活性炭 | 第32-33页 |
·树脂吸附剂 | 第33页 |
·腐殖酸类吸附剂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实验内容、材料及方法 | 第35-4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5-39页 |
·吸附材料 | 第35-37页 |
·实验所需药品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主要设备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9-43页 |
·含砷废水的配制 | 第39页 |
·吸附剂的比较筛选实验 | 第39-41页 |
·pH影响实验 | 第41页 |
·初始浓度影响实验 | 第41页 |
·吸附剂用量影响实验 | 第41页 |
·温度影响实验 | 第41-42页 |
·共存离子影响实验 | 第42页 |
·溶液中砷的测定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实验内容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几种吸附剂的比较与筛选 | 第44-64页 |
·介孔分子筛MCM-41和SBA-15概述 | 第44-46页 |
·介孔分子筛MCM-41概述 | 第44-45页 |
·介孔分子筛SBA-15概述 | 第45-46页 |
·44.703mg/l的砷溶液吸附实验 | 第46-5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8页 |
·11.176mg/l的砷溶液吸附实验 | 第58-6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8-5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400℃-SBA-15-10%Al对As(V)的吸附研究 | 第64-8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4-66页 |
·考察砷溶液的初始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4页 |
·考察As(V)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·考察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5页 |
·考察吸附温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考察共存离子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7页 |
·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As(V)的初始浓度(C_0)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吸附剂用量(m)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吸附温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共存离子对吸附率的影响 | 第70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80页 |
第六章 吸附剂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| 第80-89页 |
·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80-83页 |
·电镜扫描(SEM)分析 | 第83-85页 |
·透射电镜(TEM)分析 | 第85-86页 |
·低温氮气吸附-解吸附研究 | 第86-8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9-92页 |
·结论 | 第89-91页 |
·吸附剂的对比筛选实验研究结论 | 第89-90页 |
·吸附剂400℃-SBA-15-10%Al对砷的吸附研究结论 | 第90-91页 |
·表征分析结论 | 第91页 |
·建议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99-100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目录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