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1.1 细胞自吞噬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1.1.1 细胞自吞噬的概念 | 第13页 |
1.1.2 细胞自吞噬发生的生物学过程 | 第13-15页 |
1.1.3 自噬体的核心分子构成元件 | 第15-17页 |
1.2 细胞自吞噬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2.1 磷脂酰肌醇-3激酶复合物对自吞噬的调节 | 第17页 |
1.2.2 mTOR对自吞噬的调节 | 第17-19页 |
1.2.3 氨基酸转运体在氨基酸对mTOR调控中的作用 | 第19页 |
1.3 正常大鼠肾细胞(NRK) | 第19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31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1-23页 |
2.1.1 细胞系、菌种、载体与质粒 | 第21页 |
2.1.2 主要药品及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1.3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| 第22页 |
2.1.4 SDS-PAGE缓冲液 | 第22-23页 |
2.1.5 其它缓冲液 | 第23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3-31页 |
2.2.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氯化钙法) | 第23-24页 |
2.2.2 质粒的转化 | 第24页 |
2.2.3 质粒的大量制备(试剂盒) | 第24-25页 |
2.2.4 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| 第25-26页 |
2.2.5 SDS-PAGE/Western Blot | 第26-27页 |
2.2.6 免疫荧光(爬片法) | 第27-28页 |
2.2.7 NRK细胞培养 | 第28-29页 |
2.2.8 质粒转染细胞 | 第29页 |
2.2.9 Beclin1基因敲低稳定细胞系构建 | 第29-30页 |
2.2.10 统计学方法 | 第30-31页 |
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8页 |
3.1 质粒大量制备后浓度与纯度测定 | 第31页 |
3.2 稳定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| 第31-32页 |
3.2.1 干扰后Western Blot检测被干扰蛋白的干扰效率 | 第31-32页 |
3.3 饥饿应激下mTOR和自吞噬活性检测 | 第32-36页 |
3.3.1 Western Blot检测血清饥饿不同时间点mTOR的活性变化 | 第32-33页 |
3.3.2 免疫荧光观察血清饥饿不同时间点LC3的表达量 | 第33-34页 |
3.3.3 血清饥饿条件下,在自吞噬受损细胞中检测mTOR的重新激活 | 第34-36页 |
3.4 饥饿应激下,细胞外氨基酸和氨基酸转运体对mTOR活性影响的检测 | 第36-45页 |
3.4.1 血清和氨基酸同时饥饿时,检测mTOR活性变化 | 第36-37页 |
3.4.2 血清饥饿条件下,氨基酸转运体受到抑制时, mTOR活性的变化 | 第37-41页 |
3.4.3 血清饥饿条件下,mTOR重新激活对氨基酸转运体表达量的调控 | 第41-45页 |
3.5 饥饿应激下,mTOR和自吞噬活性的变化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3.5.1 血清饥饿应激下,mTOR和自吞噬活性状态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5.2 血清饥饿条件下,检测Bcl2的表达量变化 | 第46-48页 |
第四部分 讨论与小结 | 第48-52页 |
4.1 讨论 | 第48-50页 |
4.1.1 饥饿条件下mTOR的重新激活受细胞自吞噬的调节 | 第48页 |
4.1.2 饥饿条件下mTOR的重新激活需要胞外氨基酸的参与 | 第48-49页 |
4.1.3 饥饿条件下mTOR的活性和部分氨基酸转运体相互调节 | 第49-50页 |
4.2 小结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