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3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7-33页 |
2.1 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 | 第17-22页 |
2.1.1 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 | 第17-22页 |
2.2 上海合作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| 第22-31页 |
2.2.1 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(GUAM) | 第22-23页 |
2.2.2 独立国家联合体(独联体)(CIS) | 第23-25页 |
2.2.3 欧亚经济共同体(EEC) | 第25-28页 |
2.2.4 中亚合作组织(CAC) | 第28-29页 |
2.2.5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| 第29-30页 |
2.2.6 组织间的比较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 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吉尔吉斯斯坦在各类国际组织中的现状 | 第33-47页 |
3.1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后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发展 | 第33-35页 |
3.2 吉尔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| 第35-46页 |
3.2.1 吉尔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现状 | 第35-37页 |
3.2.2 吉尔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发展方向 | 第37-38页 |
3.2.3 吉尔吉斯斯坦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关系 | 第38-46页 |
3.3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吉尔吉斯斯坦区域一体化 | 第47-67页 |
4.1 吉尔吉斯斯坦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外交关系 | 第47-51页 |
4.1.1 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国家的外交关系 | 第47-49页 |
4.1.2 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的对外合作 | 第49-50页 |
4.1.3 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对外交往 | 第50-51页 |
4.2 经济方面的合作 | 第51-52页 |
4.3 文化的融合 | 第52-55页 |
4.3.1 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魂 | 第52-53页 |
4.3.2 《玛纳斯》的团结力量 | 第53-54页 |
4.3.3 《玛纳斯》史诗对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启示 | 第54-55页 |
4.4 军事政治方面的合作 | 第55-58页 |
4.4.1 吉尔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军事问题 | 第55-57页 |
4.4.2 吉尔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军事问题的展望 | 第57-58页 |
4.5 水资源问题的一体化 | 第58-66页 |
4.5.1 吉尔吉斯斯坦的水资源概况 | 第58-62页 |
4.5.2 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吉尔吉斯斯坦的水资源利用 | 第62-66页 |
4.6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现状与对策 | 第67-75页 |
5.1 中吉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1.1 中吉贸易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1.2 中吉投资合作情况 | 第68-70页 |
5.2 中吉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2.1 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| 第70-71页 |
5.2.2 高关税阻碍双边贸易规模扩大 | 第71页 |
5.2.3 隐蔽因素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5.3 加强中吉两国经贸合作与发展的建议 | 第72-74页 |
5.3.1 利用上海合作组织 | 第72-73页 |
5.3.2 加强边境贸易和投资往来 | 第73页 |
5.3.3 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| 第73-74页 |
5.3.4 改善对中国的经济政策 | 第74页 |
5.4 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吉尔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前景 | 第75-81页 |
6.1 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几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| 第75-77页 |
6.1.1 在经贸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| 第75-76页 |
6.1.2 建立统一的能源合作框架 | 第76-77页 |
6.1.3 完善金融合作 | 第77页 |
6.2 吉尔吉斯斯坦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发展对策 | 第77-80页 |
6.2.1 积极促进农业的发展 | 第78页 |
6.2.2 改善工业发展状况 | 第78-79页 |
6.2.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| 第79-80页 |
6.3 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81-83页 |
7.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81-82页 |
7.2 本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| 第82页 |
7.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6页 |
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