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连续箱梁桥温度效应研究概况 | 第9-12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连续箱梁桥温度场观测 | 第14-29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4页 |
2.2 连续箱梁桥温度分布试验方案制定 | 第14-19页 |
2.2.1 传感器布置原则 | 第14-15页 |
2.2.2 温度观测截面的选择与测点布置 | 第15-18页 |
2.2.3 试验仪器 | 第18-19页 |
2.3 古浪县气候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3.1 古浪县气候概况 | 第19页 |
2.3.2 古浪县气象资料分析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3.3 古浪县气温变化特征 | 第20页 |
2.3.4 桥址处气象实测数据 | 第20-21页 |
2.4 连续箱梁桥温度场试验研究 | 第21-27页 |
2.4.1 箱梁顶板温度分布 | 第21-23页 |
2.4.2 箱梁腹板温度分布 | 第23-26页 |
2.4.3 箱梁底板温度分布 | 第26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连续箱梁桥竖向温度梯度研究 | 第29-44页 |
3.1 温度荷载对连续箱梁桥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1.1 连续箱梁桥温度荷载类型 | 第29-30页 |
3.1.2 连续箱梁桥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| 第30页 |
3.2 连续箱梁桥温度场分析理论 | 第30-34页 |
3.2.1 热传导微分方程求解法 | 第30-32页 |
3.2.2 近似的数值计算法 | 第32页 |
3.2.3 半经验半理论公式计算法 | 第32-34页 |
3.3 各国桥梁规范中关于温度荷载的规定 | 第34-38页 |
3.3.1 中国《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》(JTG D60—2004) | 第34-36页 |
3.3.2 中国公路桥涵 85 规范(JTJ023—85) | 第36页 |
3.3.3 美国规范(AASHTO) | 第36-37页 |
3.3.4 英国规范(BS—5400) | 第37页 |
3.3.5 新西兰桥梁规范 | 第37页 |
3.3.6 各国规范中温度梯度特征值的异同 | 第37-38页 |
3.4 连续箱梁桥竖向温度梯度曲线确定 | 第38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连续箱梁桥温度作用效应分析 | 第44-57页 |
4.1 温度应力计算理论 | 第44-50页 |
4.1.1 温度应力类型 | 第44-45页 |
4.1.2 温度应力计算方法 | 第45-50页 |
4.2 温度梯度对连续箱梁桥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2.1 计算模型介绍 | 第51页 |
4.2.2 温度荷载工况说明 | 第51-52页 |
4.3 连续箱梁桥温度效应对比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3.1 温度应力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.2 应力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.3 挠度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连续箱梁桥温度裂缝控制 | 第57-64页 |
5.1 连续箱梁桥温度裂缝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1.1 连续箱梁桥温度裂缝的特点 | 第57-58页 |
5.1.2 连续箱梁桥温度裂缝的成因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2 连续箱梁桥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| 第59-63页 |
5.2.1 桥梁设计方面 | 第60-61页 |
5.2.2 桥梁施工方面 | 第61-6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1.结论 | 第64页 |
2.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