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犯罪主观方面各要素综述 | 第9-24页 |
第一节 “犯罪目的”解析 | 第9-12页 |
一、有关“犯罪目的”基本含义的几种观点 | 第9-10页 |
二、“犯罪目的”相关的几个概念之辨析 | 第10-11页 |
三、我国刑法有关犯罪目的的规定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“犯罪动机”解析 | 第12-16页 |
一、“犯罪动机”之涵义 | 第13页 |
二、“犯罪动机”之分类 | 第13-14页 |
三、中外各国对于犯罪动机的立法和司法态度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“罪过”解析 | 第16-24页 |
一、“犯罪故意”之涵义 | 第16-19页 |
二、“犯罪过失”之涵义 | 第19-22页 |
三、中外各国对于罪过的理论态度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犯罪主观方面特定要素之间的关系 | 第24-32页 |
第一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| 第24-25页 |
一、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 | 第24页 |
二、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区别 | 第24-25页 |
三、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之间的相互转化 | 第25页 |
第二节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| 第25-28页 |
一、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各种理论观点 | 第26-27页 |
二、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联系和区别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 | 第28-32页 |
一、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| 第29页 |
二、有关“明知必然会发生而放任”的说明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各种罪过形态的具体认定 | 第32-36页 |
第一节 犯罪故意的认定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犯罪过失的认定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罪过形态认定的整体把握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典型案例的解析 | 第36-41页 |
第一节 张进强驾车碾压崔世涛案 | 第36-37页 |
一、案件还原 | 第36页 |
二、案件评析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马某“帮”人醒酒致人死亡案 | 第37-39页 |
一、案件还原 | 第37-38页 |
二、案件评析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贾某驾车“跨人”致人死亡案 | 第39-41页 |
一、案件还原 | 第39页 |
二、案件评析 | 第39-41页 |
注释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后记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