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5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5-19页 |
1.3 文章内容安排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1 文章内容安排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4 文章的创新点 | 第20页 |
1.5 文章需要说明的几点 | 第20-22页 |
2 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概述 | 第22-32页 |
2.1 公民教育及农村公民教育 | 第22-27页 |
2.1.1 公民教育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2.1.2 新农村建设中公民教育的内涵 | 第23-26页 |
2.1.3 新农村建设中公民教育的困境 | 第26-27页 |
2.2 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内涵及特点 | 第27-29页 |
2.2.1 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内涵 | 第27-28页 |
2.2.2 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特点 | 第28-29页 |
2.3 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理论依据 | 第29-32页 |
2.3.1 组织管理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3.2 期望理论 | 第30-32页 |
3 近代农村公民教育组织的历史梳理 | 第32-37页 |
3.1 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职业教育 | 第33页 |
3.2 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“定县实验” | 第33页 |
3.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研究院与“邹平实验” | 第33-34页 |
3.4 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学校与“晓庄试验” | 第34页 |
3.5 近代农村公民教育组织的主要成绩 | 第34-36页 |
3.5.1 民主意识有所提高 | 第34-35页 |
3.5.2 教育受众规模扩大 | 第35页 |
3.5.3 农业技术得到推广 | 第35-36页 |
3.6 近代农村公民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 | 第36-37页 |
4 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| 第37-39页 |
4.1 发展农村公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| 第37页 |
4.2 公民教育组织化为农村公民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| 第37页 |
4.3 公民教育组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| 第37-39页 |
5 新农村建设中公民教育组织化的现状 | 第39-45页 |
5.1 新农村建设中公民教育组织化发展的成就 | 第39-42页 |
5.1.1 丰富的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载体 | 第39-40页 |
5.1.2 多样的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手段 | 第40-41页 |
5.1.3 不断涌现的农村公民教育“领头羊” | 第41-42页 |
5.2 新农村建设中公民教育组织化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5页 |
5.2.1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,公民教育落后 | 第42-43页 |
5.2.2 已有农村组织单一,组织化程度低 | 第43页 |
5.2.3 “留守”现象较普遍,教育组织化难度加大 | 第43-44页 |
5.2.4 组织制度不健全,公民教育保障不力 | 第44-45页 |
6 推进农村公民教育组织化的几点思考 | 第45-49页 |
6.1 夯实农村公民教育经济基础,加强公民教育 | 第45页 |
6.2 发展各种农民组织,提高组织化程度 | 第45-46页 |
6.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,解决留守人员公民教育组织化困难 | 第46-47页 |
6.4 规范组织教育制度,保障公民教育的落实 | 第47页 |
6.5 加快培养农村公民教育带头人,完善人才长效机制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后记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