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8页 |
1.1 课题缘起 | 第17-2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1.3 研究对象 | 第20页 |
1.2 研究概况 | 第20-24页 |
1.2.1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20-22页 |
1.2.2 相关领域的研究 | 第22-24页 |
1.3 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24-2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1.3.3 论文框架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建构的理论指引 | 第28-42页 |
2.1 美学观念的更迭——“美”观 | 第28-34页 |
2.1.1 要素的延展 | 第28-31页 |
2.1.2 审美的变异 | 第31-32页 |
2.1.3 体验的转换 | 第32-34页 |
2.2 范式理论的介入——“史”观 | 第34-37页 |
2.2.1 范式概念的理解 | 第34-35页 |
2.2.2 范式转换的应用 | 第35-36页 |
2.2.3 审美范式的确立 | 第36-37页 |
2.3 景观之美的流变——“景”观 | 第37-41页 |
2.3.1 从景观到观景 | 第38-39页 |
2.3.2 景观美的重建 | 第39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3章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转换的时代背景 | 第42-67页 |
3.1 现实世界的审美困惑 | 第42-47页 |
3.1.1 社会生活的改变 | 第43-44页 |
3.1.2 科学技术的围城 | 第44-46页 |
3.1.3 人文景观的缺失 | 第46-47页 |
3.2 相关学科的多重影响 | 第47-56页 |
3.2.1 艺术观念的更迭 | 第49-53页 |
3.2.2 学科边界的消隐 | 第53-56页 |
3.3 现代景观的日渐式微 | 第56-66页 |
3.3.1 功能主导的质疑 | 第56-58页 |
3.3.2 地域景观的重构 | 第58-63页 |
3.3.3 生态与审美结合 | 第63-65页 |
3.3.4 当代景观的凸显 | 第65-6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6页 |
注释 | 第66-67页 |
第4章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的物象表征 | 第67-109页 |
4.1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物象的表征 | 第67-70页 |
4.1.1 物象之美的解析 | 第67-68页 |
4.1.2 空间体验的延伸 | 第68-70页 |
4.2 质料之美的延展 | 第70-83页 |
4.2.1 材料技术的魅力 | 第72-74页 |
4.2.2 即时庭院的出现 | 第74-75页 |
4.2.3 废旧材料的留存 | 第75-77页 |
4.2.4 人工的自然要素 | 第77-79页 |
4.2.5 透明材料的应用 | 第79-83页 |
4.3 形式尺度的多元 | 第83-95页 |
4.3.1 极少的魅力 | 第84-86页 |
4.3.2 大地的艺术 | 第86-88页 |
4.3.3 波普的景观 | 第88-89页 |
4.3.4 涌动的地平 | 第89-92页 |
4.3.5 时光的雕刻 | 第92-95页 |
4.4 秩序法则的重置 | 第95-108页 |
4.4.1 结构的颠覆 | 第97-100页 |
4.4.2 中心的消解 | 第100-101页 |
4.4.3 轴线的嬗变 | 第101-104页 |
4.4.4 均衡的终结 | 第104-105页 |
4.4.5 数字的冲击 | 第105-10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8页 |
注释 | 第108-109页 |
第5章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的境象生成 | 第109-143页 |
5.1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境象的开启 | 第110-112页 |
5.1.1 境象之美的解析 | 第110页 |
5.1.2 时间概念的解析 | 第110-112页 |
5.2 景观审美时间的回归 | 第112-121页 |
5.2.1 景观的时间审美 | 第113-116页 |
5.2.2 历史传统的回归 | 第116-119页 |
5.2.3 时间尺度的跨越 | 第119-121页 |
5.3 景观审美时间的敞开 | 第121-128页 |
5.3.1 运动的景象 | 第121-124页 |
5.3.2 场所的镜像 | 第124-126页 |
5.3.3 动态的景观 | 第126-128页 |
5.4 景观审美时间的超越 | 第128-142页 |
5.4.1 景观媒介的建立 | 第128-130页 |
5.4.2 多向线索的交织 | 第130-134页 |
5.4.3 此时此地的体验 | 第134-135页 |
5.4.4 叙事景观的解读 | 第135-14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42-143页 |
第6章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的意蕴建构 | 第143-177页 |
6.1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意蕴的情境呈现 | 第143-153页 |
6.1.1 情趣的生发 | 第144-149页 |
6.1.2 情感的表达 | 第149-153页 |
6.2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意蕴的诗性外显 | 第153-161页 |
6.2.1 主体意识的表达 | 第153-156页 |
6.2.2 异质多样的景观 | 第156-159页 |
6.2.3 美丽的生命之花 | 第159-161页 |
6.3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意蕴的思性内核 | 第161-170页 |
6.3.1 人本主义的回归 | 第161-165页 |
6.3.2 场所精神的承继 | 第165-168页 |
6.3.3 景观意义的探求 | 第168-170页 |
6.4 当代西方景观审美意蕴的文化述求 | 第170-175页 |
6.4.1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| 第171-174页 |
6.4.2 自然与人文的弥合 | 第174-17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75-176页 |
注释 | 第176-177页 |
结论 | 第177-1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9-188页 |
附录 | 第188-20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205-207页 |
致谢 | 第207-20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2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