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式邻避抗争的制度与博弈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7-19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8-16页 |
一、关于环境政治学与环境运动的研究概述 | 第8-11页 |
二、关于邻避抗争的研究 | 第11-15页 |
三、小结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特点 | 第16-19页 |
一、主要观点 | 第16-17页 |
二、研究视角 | 第17-18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中国式邻避抗争运动的特征分析 | 第19-30页 |
第一节 政策背景 | 第19-22页 |
一、垃圾焚烧处理的政府偏好与居民抗争 | 第19-21页 |
二、偏重末端处理的垃圾处理政策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番禺事件的案例分析 | 第22-28页 |
一、高度封闭的决策过程 | 第22-23页 |
二、业主阶层的“认知解放”与个体申诉 | 第23-24页 |
三、集体抗争与政府回应 | 第24-27页 |
四、项目后续发展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中国式邻避抗争的博弈过程与制度分析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博弈主体分析 | 第30-34页 |
一、业主:新社会阶层的兴起 | 第30-31页 |
二、政府:封闭的决策机制与碎片化的回应模式 | 第31-32页 |
三、专家:不被信任的决策参与者 | 第32-33页 |
四、小结:信任危机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环境制度分析 | 第34-40页 |
一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成熟 | 第34-35页 |
二、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 | 第35-36页 |
三、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问题 | 第36-37页 |
四、司法救济制度的缺位 | 第37-40页 |
第四章 台湾经验的制度分析 | 第40-52页 |
第一节 台湾邻避抗争运动演变历程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| 第41-45页 |
一、台湾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程序设计 | 第42-43页 |
二、台湾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公民参与 | 第43-44页 |
三、台湾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效果与争议 | 第44-45页 |
第三节 环境损失补偿机制 | 第45-48页 |
一、环境回馈的现实困境及其规范化 | 第45-46页 |
二、公害纠纷处理:制度化的民事纠纷补偿 | 第46-47页 |
三、环境保护协议:举步维艰的合作共赢机制 | 第47-48页 |
第四节 地方自治与司法救济 | 第48-50页 |
一、地方自治与邻避抗争的互塑 | 第48-49页 |
二、环境损害的司法救济 | 第49-50页 |
第五节 考察:制度有效性的实现机制 | 第50-52页 |
一、程序公正有效 | 第50-51页 |
二、政府角色界定 | 第51页 |
三、广泛的公民参与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2-54页 |
注释 | 第54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