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 导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论文的结构框架及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1.3.1 主要内容与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5页 |
2. 统筹城乡发展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理论 | 第15-20页 |
2.1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理论 | 第15-18页 |
2.1.1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2.1.2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2.1.3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2.2 统筹城乡视觉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目标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2.2.1 统筹城乡视觉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内涵与构建目标 | 第18页 |
2.2.2 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| 第18-20页 |
3.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 | 第20-33页 |
3.1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做法和成就 | 第20-21页 |
3.2 成都在统筹城乡中创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情况 | 第21-29页 |
3.2.1 多层次、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初步建立 | 第21-24页 |
3.2.2 各类支农金融显著提升 | 第24-25页 |
3.2.3 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日趋创新 | 第25-28页 |
3.2.4 涉农保险业务及担保业务发展取得突破 | 第28-29页 |
3.3 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 | 第29-33页 |
3.3.1 农村产权权能不充分 | 第29-30页 |
3.3.2 农村金融多元化供给的长效机制仍未健全 | 第30-31页 |
3.3.3 农村金融配套服务建设滞后 | 第31-32页 |
3.3.4 农村金融信用基础薄弱 | 第32-33页 |
4. 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经验借鉴 | 第33-39页 |
4.1 国际经验与启示 | 第33-36页 |
4.1.1 以需求为导向,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| 第33-34页 |
4.1.2 建立健全农地金融制度 | 第34-35页 |
4.1.3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| 第35页 |
4.1.4 建立具有多渠道、全方位的农业信贷支持机制 | 第35-36页 |
4.2 国内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实践 | 第36-37页 |
4.2.1 以服务“三农”为核心,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| 第36页 |
4.2.2 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| 第36-37页 |
4.2.3 构建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 | 第37页 |
4.2.4 强化农村信用环境,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| 第37页 |
4.3 农村金融改革国际实践和国内实践的共性 | 第37-39页 |
5. 成都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统筹的对策 | 第39-45页 |
5.1 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激活“沉睡”资源 | 第39-40页 |
5.1.1 积极主动对上沟通和争取,力争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 | 第39-40页 |
5.1.2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 | 第40页 |
5.1.3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金融制度,降低产权抵押金融风险 | 第40页 |
5.2 建立农村金融供需长效机制,大力实施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工程 | 第40-42页 |
5.2.1 以优惠政策鼓励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发展的力度 | 第40-41页 |
5.2.2 更为积极地引导商业性银行为“三农”提供金融服务 | 第41页 |
5.2.3 进一步发挥成都市农商行主体作用 | 第41页 |
5.2.4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作用,努力打造“三农”金融平台 | 第41-42页 |
5.2.5 鼓励多元化投资,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| 第42页 |
5.3 完善涉农金融服务,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农村能力 | 第42-44页 |
5.3.1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| 第42-43页 |
5.3.2 进一步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| 第43页 |
5.3.3 切实提升小额贷款公司为“三农”服务的能力 | 第43页 |
5.3.4 进一步统筹农村金融人才培育 | 第43-44页 |
5.4 强化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| 第44-45页 |
5.4.1 强化信用意识,落实工作举措 | 第44页 |
5.4.2 努力健全农村信用评级机制 | 第44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