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一、 案情简介 | 第11-13页 |
| (一) 基本案情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法院判决 | 第12-13页 |
| (三) 争议焦点 | 第13页 |
| 二、 商标近似样态概述 | 第13-21页 |
| (一) 商标近似样态含义 | 第13-15页 |
| (二) 商标近似样态的表现形式 | 第15-21页 |
| 1. 商标形的近似性 | 第16-17页 |
| 2. 商标读音的近似性 | 第17-19页 |
| 3. 商标含义的近似性 | 第19-21页 |
| 三、 判定商标近似样态的识别准则 | 第21-31页 |
| (一) 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 | 第22-24页 |
| (二) 整体对比与比较主要部分原则 | 第24-26页 |
| (三) 隔离对比原则 | 第26-27页 |
| (四) 应当考虑请求保护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 | 第27-29页 |
| (五) 个案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(六) 被告方的主观意图如何 | 第30-31页 |
| (七) 在具体个案中综合考虑其他多种因素 | 第31页 |
| 四、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商标近似样态识别准则规定的不足与完善建议 | 第31-33页 |
| 结语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| 后记 | 第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