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水路运输论文--水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--安全技术论文

威海港VTS区域船舶通航安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9-1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VTS发展现状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1-13页
第2章 威海VTS中心运行管理现状分析第13-20页
    2.1 威海VTS中心渊源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威海VTS中心发展历程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威海VTS中心法律支持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威海VTS中心的社会效益第15-16页
    2.2 威海VTS中心系统概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威海VTS中心系统构成及性能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威海VTS中心系统设备功能第16-17页
    2.3 威海VTS中心工作内容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威海VTS中心工作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威海VTS中心报告制第18-20页
第3章 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研究第20-46页
    3.1 自然环境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水文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气象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泥沙第23页
    3.2 威海VTS区域港口地理环境第23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港口现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锚地现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引航员登(离)水域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威海港总体规划第30-32页
    3.3 通航敏感水域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禁航区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沉船沉物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水产养殖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海底管线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临时抛泥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其他敏感水域第35页
    3.4 船舶交通流现状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交通流统计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威海港未来交通流量预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威海VTS区域附近航路规划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事故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3.5 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隐患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航道因素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养殖区因素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助航设施因素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航道与泊位的匹配因素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船舶通航秩序因素第43页
    3.6 其他影响通航安全的因素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双岛湾VTS盲区因素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船舶夜航因素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锚地避风因素第44-46页
第4章 威海VTS区域通航安全风险控制研究第46-61页
    4.1 威海VTS区域存在的航行风险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助航设施的可靠性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通航水域存在的风险第46-49页
    4.2 海事部门应对船舶进出港风险的一般措施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保障助航设施工作正常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控制船舶引航风险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严格控制通航船型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控制船舶夜航风险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严格执行船舶禁(限)航标准第52-53页
    4.3 海事部门对威海VTS区域通航船舶的风险控制措施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优化威海VTS区域船舶动态管理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优化威海VTS区域通航环境管理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建立威海VTS区域网格化管理体系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完善VTS信息化支持机制第55-56页
    4.4 威海VTS对船舶通航安全管理的效能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威海VTS区域船舶动态管理的现状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威海VTS区域动态控制的作用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威海VTS区域绩效评估第58-59页
    4.5 保障通航安全待解决问题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盲目扩大生产与通航安全的问题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海洋农业经济与港航经济的问题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第60-61页
第5章 结论第61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作者简介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2000-2012年银川市PM10浓度统计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研究
下一篇:液晶显示玻璃基板双刀轮切割机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