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8-12页 |
1.1 问题提出 | 第8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框架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3.2 基本内容 | 第10-12页 |
第2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研究的理论背景 | 第12-18页 |
2.1 国内开发区理论研究 | 第12-13页 |
2.1.1 关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 | 第12页 |
2.1.2 关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| 第12-13页 |
2.1.3 关于开发区的绩效评估体系 | 第13页 |
2.1.4 关于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| 第13页 |
2.2 国内理论研究的评价 | 第13-14页 |
2.2.1 直接理论研究缺乏 | 第13-14页 |
2.2.2 相关理论研究丰富 | 第14页 |
2.3 开发区管理体制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4-18页 |
2.3.1 分权制衡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3.2 科层制理论 | 第15页 |
2.3.3 学习型组织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3.4 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 | 第18-24页 |
3.1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 | 第18-21页 |
3.1.1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演化 | 第18-20页 |
3.1.2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| 第20-21页 |
3.2 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分析 | 第21-24页 |
3.2.1 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3.2.2 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 | 第22-23页 |
3.2.3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3-24页 |
第4章 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分析 | 第24-40页 |
4.1 基本情况 | 第24-28页 |
4.1.1 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| 第24-26页 |
4.1.2 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| 第26-28页 |
4.2 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化 | 第28-38页 |
4.2.1 项目推进型管理体制阶段(2002年2月~2006年3月) | 第28-31页 |
4.2.2 封闭型管理体制阶段(2006年4月~2012年7月) | 第31-36页 |
4.2.3 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评价 | 第36-38页 |
4.3 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0页 |
4.3.1 行政层次较低 | 第38页 |
4.3.2 土地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| 第38-39页 |
4.3.3 政策配套严重不足 | 第39页 |
4.3.4 社会管理力不从心 | 第39页 |
4.3.5 向传统体制复归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政策性建议 | 第40-47页 |
5.1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| 第40-41页 |
5.1.1 建设服务型开发区 | 第40-41页 |
5.1.2 构建服务型开发区的途径 | 第41页 |
5.2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性建议 | 第41-43页 |
5.2.1 明确开发区体制上的定位 | 第41-42页 |
5.2.2 明确开发区的管理职能和权限 | 第42页 |
5.2.3 强化开发区的服务职能 | 第42-43页 |
5.3 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对策 | 第43-47页 |
5.3.1 创新服务机制,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| 第43页 |
5.3.2 加强招商选资,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| 第43-44页 |
5.3.3 统筹土地管理,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| 第44页 |
5.3.4 建立创新体系,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| 第44-45页 |
5.3.5 扩大对外开放,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| 第45页 |
5.3.6 创建人才特区,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| 第45页 |
5.3.7 保护生态环境,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| 第45-46页 |
5.3.8 推进城乡管理,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| 第46-4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