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13-29页 |
1.1 硫化氢在植物中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1.1.1 内源硫化氢的产生和清除 | 第13-14页 |
1.1.2 硫化氢参与调控的生理过程 | 第14-17页 |
1.2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1.2.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危害 | 第17-19页 |
1.2.2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| 第19-21页 |
1.3 白菜类蔬菜转基因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3.1 抗虫基因 | 第21-22页 |
1.3.2 抗病基因 | 第22页 |
1.3.3 抗除草剂基因 | 第22页 |
1.3.4 雄性不育基因 | 第22-23页 |
1.4 白菜类蔬菜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5页 |
1.4.1 基因型 | 第23页 |
1.4.2 外植体 | 第23-24页 |
1.4.3 AgNO_3 | 第24页 |
1.4.4 植物激素组成 | 第24页 |
1.4.5 NH_4~+浓度 | 第24-25页 |
1.4.6 琼脂浓度 | 第25页 |
1.4.7 抗坏血酸(AsA) | 第25页 |
1.5 根瘤农杆菌介导白菜类蔬菜遗传转化的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1.5.1 抑菌剂与筛选标记 | 第25-26页 |
1.5.2 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 | 第26页 |
1.5.3 农杆菌菌株 | 第26页 |
1.5.4 菌液培养温度 | 第26页 |
1.5.5 农杆菌侵染能力 | 第26-27页 |
1.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5页 |
2.1 大白菜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29-31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29页 |
2.1.2 试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2 AtLCD基因在大白菜中的遗传转化 | 第31-33页 |
2.2.1 植物材料和菌株 | 第31页 |
2.2.2 主要试剂 | 第31-32页 |
2.2.3 主要仪器 | 第32页 |
2.2.4 培养基的配置 | 第32页 |
2.2.5 外植体的准备与转化 | 第32页 |
2.2.6 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2.3 转化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33-35页 |
2.3.1 抗性植株总DNA的提取 | 第33页 |
2.3.2 抗性植株总RNA的提取 | 第33-34页 |
2.3.3 转化植株AtLCD基因的半定量RT-PCR检测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2页 |
3.1 大白菜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35-39页 |
3.1.1 大白菜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35-38页 |
3.1.2 生根培养和移栽 | 第38-39页 |
3.2 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 | 第39-40页 |
3.2.1 筛选标记(Kan)及抑菌抗生素(Amp)选择压的确定 | 第40页 |
3.2.2 菌液浓度的确定 | 第40页 |
3.2.3 侵染时间的确定 | 第40页 |
3.3 转化株系的获得 | 第40-41页 |
3.4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| 第41-42页 |
3.4.1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结果 | 第41页 |
3.4.2 转化植株的RT-PCR检测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42-45页 |
4.1 大白菜再生体系的影响因素 | 第42-43页 |
4.1.1 无菌苗的培养方式 | 第42页 |
4.1.2 激素种类与浓度的选择 | 第42页 |
4.1.3 AgNO_3对不定芽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1.4 NAA浓度与NH_4~+浓度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| 第43页 |
4.2 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| 第43-44页 |
4.2.1 抗生素的选择与使用 | 第43页 |
4.2.2 农杆菌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 | 第43-44页 |
4.3 转化植株的检测 | 第44页 |
4.4 本试验的创新点 | 第44页 |
4.5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59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