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5-17页 |
1.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7-20页 |
1.4.1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工作装置模型建立及设计方案拟定 | 第20-32页 |
2.1 微型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特点及三维建模 | 第20-24页 |
2.1.1 微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组成及原理 | 第20-22页 |
2.1.2 工作装置关键部件模型 | 第22-24页 |
2.2 微型挖掘机典型工况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2.1 微型挖掘机的基本作业流程 | 第24页 |
2.2.2 典型工况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3 工作装置强度设计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3.1 工作装置静强度设计和动强度设计 | 第26-27页 |
2.3.2 工作装置强度设计方法选择 | 第27-28页 |
2.4 工作装置关键部件有限寿命设计 | 第28-30页 |
2.4.1 工作装置的结构设计原则 | 第28-29页 |
2.4.2 关键部件的有限寿命设计 | 第29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微型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分析与静力分析 | 第32-50页 |
3.1 工作装置运动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1.1 基于D-H法的连杆坐标系的建立 | 第32-34页 |
3.1.2 工作装置的运动学方程 | 第34-35页 |
3.2 挖掘阻力及工作装置受力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2.1 挖掘阻力的计算 | 第35-37页 |
3.2.2 工作装置铰点受力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3 工作装置的静力分析 | 第40-48页 |
3.3.1 各工况分析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3.2 铲斗的静力学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3.3 斗杆静力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3.4 动臂静力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工作装置的疲劳寿命估算 | 第50-64页 |
4.1 工作装置疲劳寿命估算方法选择 | 第50-51页 |
4.1.1 疲劳累积损伤 | 第50-51页 |
4.1.2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选择 | 第51页 |
4.2 工作装装置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1-54页 |
4.2.1 局部应变法 | 第51-52页 |
4.2.2 工作装置各部件局部应力应变分析 | 第52页 |
4.2.3 工作装置应变寿命曲线及修正 | 第52-54页 |
4.2.4 工作装置疲劳寿命估算步骤 | 第54页 |
4.3 工作装置的多工况有限元分析及寿命估算 | 第54-61页 |
4.3.1 工况选取 | 第54-55页 |
4.3.2 工作装置载荷谱建立 | 第55-59页 |
4.3.3 各部件基于Workbench疲劳寿命估算 | 第59-61页 |
4.4 动臂耳板裂纹扩展寿命估算 | 第61-63页 |
4.4.1 裂纹扩展速率模型 | 第61页 |
4.4.2 应力强度因子振程AK的确定 | 第61-62页 |
4.4.3 动臂耳板裂纹扩展寿命估算 | 第62-6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5章 动臂的有限寿命设计 | 第64-74页 |
5.1 微型挖掘机设计寿命的确定 | 第64-66页 |
5.1.1 经济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 | 第64页 |
5.1.2 经济寿命及设计寿命的确定 | 第64-66页 |
5.2 动臂有限寿命设计 | 第66-69页 |
5.2.1 动臂有限寿命设计模型 | 第66-68页 |
5.2.2 动臂有限寿命设计路线 | 第68-69页 |
5.3 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模型求解 | 第69-71页 |
5.3.1 设计变量及取值范围的选取 | 第69-70页 |
5.3.2 试验设计及结果 | 第70页 |
5.3.3 响应面的建立 | 第70-71页 |
5.4 模型寻优及工程化处理 | 第71-73页 |
5.4.1 模型寻优 | 第71-72页 |
5.4.2 仿真验证及工程化处理 | 第72-7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附表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