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辐射计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1 辐射计系统 | 第14-17页 |
1.2.2 微波滤波器 | 第17-18页 |
1.2.3 毫米波器件-波导到微带过渡 | 第18-19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| 第19-20页 |
1.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多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基本理论 | 第22-50页 |
2.1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| 第22-23页 |
2.2 辐射计工作原理 | 第23-27页 |
2.2.1 全功率辐射计 | 第25-26页 |
2.2.2 迪克式辐射计 | 第26-27页 |
2.3 多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的基本原理 | 第27-36页 |
2.4 多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系统温度灵敏度公式推导 | 第36-37页 |
2.5 多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系统温度灵敏度公式验证 | 第37-48页 |
2.5.1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系统中的电压和功率谱 | 第38-39页 |
2.5.2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的输出平均电压 | 第39-42页 |
2.5.3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输出电压的标准差 | 第42-45页 |
2.5.4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的灵敏度 | 第45-4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三章 多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实验验证 | 第50-74页 |
3.1 多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系统仿真模型及性能分析 | 第50-63页 |
3.1.1 器件模型 | 第50-51页 |
3.1.2 辐射计系统仿真模型 | 第51-63页 |
3.1.2.1 单通道直接检波辐射计 | 第52-54页 |
3.1.2.2 单通道超外差辐射计 | 第54-56页 |
3.1.2.3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一 | 第56-58页 |
3.1.2.4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二 | 第58-60页 |
3.1.2.5 三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 | 第60-63页 |
3.2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实验验证 | 第63-72页 |
3.2.1 实验条件 | 第63-67页 |
3.2.2 多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实验验证 | 第67-72页 |
3.2.2.1 直接检波辐射计实验验证 | 第67-69页 |
3.2.2.2 超外差辐射计系统实验验证 | 第69-70页 |
3.2.2.3 双通道频带合成辐射计实验验证 | 第70-7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四章 系统等效噪声系数及等效带宽对宽带辐射计系统的影响 | 第74-89页 |
4.1 宽带辐射计通道仿真模型 | 第74-79页 |
4.2 噪声系数随频率的波动性对温度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| 第79-82页 |
4.3 辐射计温度灵敏度与等效带宽的关系验证 | 第82-85页 |
4.4 实验验证 | 第85-8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五章 微波辐射计中的部件研究 | 第89-146页 |
5.1 平面微带多模谐振器及滤波器 | 第89-138页 |
5.1.1 阶梯阻抗与枝节加载谐振器及滤波器 | 第89-120页 |
5.1.1.1 双宽通带带通滤波器 | 第94-98页 |
5.1.1.2 具有临近通带特性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 | 第98-102页 |
5.1.1.3 双开路枝节加载多模谐振器及双宽带带通滤波器 | 第102-104页 |
5.1.1.4 基于多信号传输路径的双通带带通滤波器 | 第104-111页 |
5.1.1.5 基于阶梯阻抗谐振器的小型化四通带滤波器 | 第111-114页 |
5.1.1.6 超宽带带通滤波器 | 第114-120页 |
5.1.2 环形多模谐振器及滤波器 | 第120-138页 |
5.1.2.1 半圆形宽带单通带带通滤波器 | 第122-126页 |
5.1.2.2 具有宽阻带特性的单通带滤波器 | 第126-130页 |
5.1.2.3 高选择性圆形双通带带通滤波器 | 第130-135页 |
5.1.2.4 小型化共线型方形环双通带带通滤波器 | 第135-136页 |
5.1.2.5 小型化三通带带通滤波器 | 第136-138页 |
5.2 W波段宽带波导滤波器研究 | 第138-142页 |
5.3 具有滤波特性的波导到微带过渡 | 第142-14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45-146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46-149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146-148页 |
6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148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0-15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159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