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原子核物理学、高能物理学论文--高能物理学论文--粒子类型论文--介子论文

北京谱仪Ⅲ实验上e~+e~-→ηJ/ψ截面的测量和J/ψ→ηK(?)π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8-38页
    1.1 物质的微观结构第18-19页
    1.2 粒子物理学第19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标准模型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夸克偶索第27-36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选题和结构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e~+e~-→ηJ/φ产生截面测量的意义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J/φ→η'K(?)π(K~+Kπ~c,K_s~0K~±π~(?))过程的意义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论文的结构第37-38页
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(BEPCⅡ)和北京谱仪(BESⅢ)探测器第38-50页
    2.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(BEPCⅡ)简介第38-39页
    2.2 北京谱仪(BESⅢ)探测器简介第39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束流管[21]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漂移室[21]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飞行时间探测器[21]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电磁量能器[21]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μ子鉴别器[21]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超导磁铁[21]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触发判选系统[21]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电子学系统[21]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[21]第47-48页
    2.3 BESⅢ离线软件系统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BESⅢ离线数据处理环境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BESⅢ探测器模拟系统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BESⅢ离线重建软件系统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BESⅢ离线刻度软件系统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BESⅢ物流分析工具软件第4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二章 测量e~+e~-→ηJ/φ的产生截面和寻找e~+e~-→π~0J/φ第50-82页
    3.1 背景介绍第50-51页
    3.2 数据样本和MC模拟第51-52页
    3.3 事例选择条件:以(?)=4.230,4.260和4.360 GeV的数据为例第52-60页
    3.4 拟合M[γγ]不变质量谱第60-65页
    3.5 玻恩截面的计算第65-67页
    3.6 其它14个能量点的具体分析结果第67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e~+e~-→ηJ/φ过程的结构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e~+e~-→π~0J/φ过程的结构第72-73页
    3.7 系统误差估计第73-79页
    3.8 总结和讨论第79-82页
第四章 在J/φ→η'K(?)π过程中观测到奇异偶素态h_1(1380)第82-142页
    4.1 背景介绍第82页
    4.2 实验数据样本和MC模拟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数据样本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MC模拟第83-84页
    4.3 末态为η'K~+K~-π~0的分析过程第84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初始事例选择条件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进一步的事例选择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本底分析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三体过程的分支比测量:B(J/φ→η'K~*(892)+K~-+c.c.)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分支比测量中相关的系统误差估计第102-104页
    4.4 末态为η'K_S~0K~±π~(?)的过程第104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初始事例选择条件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进一步的事例选择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本底分析第110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三体过程的分支比测量:B(J/φ→η'K~*(892)(?)K(?)c.c.)和B(J/φη'K~*(892)~0(?)~e-+c.c.)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分支比测量中相关的系统误差第119-121页
    4.5 M(K~*[892]K)不变质量谱上的共振态研究第121-13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h_1(1380)信号的拟合函数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K~*(892)K不变质量谱的拟合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h_1(1380)共振态参数的系统误差第124-13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联合分支比测量:B(J/φ→η'h_1(1380)-(B(h_1(1380)→K~*(892)(?)+c.c.第130-13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来自与J/φ→η'h_1(1380)过程的η'的角分布研究第136-139页
    4.6 总结和讨论第139-142页
第五章 总结和讨论第142-144页
    5.1 粲夸克偶素和类粲夸克偶素能谱的研究第142页
    5.2 奇异夸克偶素态h_1(1380)的研究第142-144页
参考文献第144-148页
附录A e~+e~-→η/π~0J/φ分析中的4C运动学拟合系统误差(基于带电径迹的螺旋线参数PULL分布的修正)第148-168页
    A.1 e~+e~-→π~+π~-J/φ以及J/φ→e~+e~-/μ~+μ~-样本的事例选择第148-149页
    A.2 MC模拟样本与实验数据的比较第149-168页
        A.2.1 MC模拟和实验数据间的来自于MdcKalTrk的带电径迹的协方差矩阵的比较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   A.2.2 MC模拟样本和实验数据间的X_(4C)~2和带电径迹的螺旋线参数的PULL分布的对比第151页
        A.2.3 MC模拟样本中的带电径迹的螺旋线参数的修正第151-153页
        A.2.4 总结第153-168页
致谢第168-170页
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0页

论文共1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活动星系核中等宽度发射线研究
下一篇:RHIC能区铀核铀核对撞中双轻子产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