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6页 |
1.1.1 现代城市雨洪管理问题 | 第10-12页 |
1.1.2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| 第12页 |
1.1.3 城市道路的“海绵化”紧迫性 | 第12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20-24页 |
1.2.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7页 |
1.3 带状雨洪调蓄措施的相关概念及定义 | 第27-31页 |
1.3.1 渗渠、渗沟(Soakaways, Infiltration Trenches) | 第27-28页 |
1.3.2 植草沟(Grass Swale) | 第28-29页 |
1.3.3 生物滞留池(Bioretention) | 第29-30页 |
1.3.4 植物过滤带(Vegetated Filter Strips) | 第30-3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3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1.5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32-34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32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32-34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34-36页 |
第2章 带状雨洪调蓄措施径流管理效能监测实验 | 第36-62页 |
2.1 天津大学阅读体验舱海绵系统效能实验基地情况 | 第36-38页 |
2.2 实验基地带状雨洪滞蓄措施的雨洪管理过程与细部构造 | 第38-40页 |
2.2.1 雨洪滞蓄系统——砾石沟+多孔管+溢流口 | 第38页 |
2.2.2 雨洪蓄排系统——植物过滤带+市政管网 | 第38-40页 |
2.3 原型降雨监测实验方案 | 第40-43页 |
2.3.1 实验设备设置注意事项 | 第40-42页 |
2.3.2 实测降雨实验设计步骤 | 第42-43页 |
2.4 实测带状雨洪调蓄措施径流调控过程和特性 | 第43-62页 |
2.4.1 实测低重现期降雨条件下措施滞蓄效能分析 | 第43-54页 |
2.4.2 实测高重现期降雨条件下措施滞蓄效能分析 | 第54-62页 |
第3章 带状雨洪调蓄措施径流调控效果研究 | 第62-83页 |
3.1 场地开发前 | 第63-65页 |
3.1.1 SWMM模型建立 | 第63页 |
3.1.2 水文变化过程分析 | 第63-65页 |
3.2 场地开发后(集装箱建设前) | 第65-68页 |
3.2.1 SWMM模型建立 | 第65页 |
3.2.2 水文变化过程对比分析 | 第65-68页 |
3.3 集装箱建设后 | 第68-71页 |
3.3.1 SWMM模型建立 | 第68页 |
3.3.2 水文变化过程对比分析 | 第68-71页 |
3.4 海绵系统建设后 | 第71-78页 |
3.4.1 SWMM模型建立 | 第71-72页 |
3.4.2 雨洪滞蓄效能分析 | 第72-78页 |
3.5 带状雨洪调控措施关键参数 | 第78-83页 |
3.5.1 砾石沟雨洪调控措施关键参数 | 第78-80页 |
3.5.2 植物过滤带雨洪调控措施关键参数 | 第80-81页 |
3.5.3 组合优化建议 | 第81-83页 |
第4章 带状雨洪调蓄措施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| 第83-125页 |
4.1 按国标分类的城市道路中带状雨洪调蓄措施布设策略 | 第83-88页 |
4.1.1 快速路 | 第84-85页 |
4.1.2 主干路 | 第85-86页 |
4.1.3 次干路 | 第86-87页 |
4.1.4 支路 | 第87-88页 |
4.2 按道路横断面类型分类的城市道路中带状雨洪调蓄措施布设策略 | 第88-94页 |
4.2.1 按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划分 | 第88-90页 |
4.2.2 按分车绿带类型划分 | 第90-94页 |
4.3 按道路周边用地功能分类的带状雨洪调蓄措施布设策略 | 第94-101页 |
4.3.1 商业步行街 | 第94-96页 |
4.3.2 居住区道路 | 第96-99页 |
4.3.3 园林景观路 | 第99页 |
4.3.4 城市停车设施 | 第99-101页 |
4.4 城市道路工程性带状雨洪调蓄措施设计建设步骤 | 第101-123页 |
4.4.1 场地勘测与前期设计阶段 | 第101-103页 |
4.4.2 场地建设条件优化阶段 | 第103-105页 |
4.4.3 景观设计与优化阶段 | 第105-113页 |
4.4.4 植物选型与配置阶段 | 第113-114页 |
4.4.5 细部设计与调整阶段 | 第114-121页 |
4.4.6 其他注意事项 | 第121-123页 |
4.5 城市道路非工程性雨洪调蓄措施建设途径 | 第123-125页 |
第5章 带状雨洪调蓄措施的后期管理与维护 | 第125-139页 |
5.1 带状雨洪调蓄措施的检查频率 | 第125-132页 |
5.1.1 雨洪管理措施类型对检查维护频率的影响 | 第125-128页 |
5.1.2 季节因素对检查维护频率的影响 | 第128-131页 |
5.1.3 汇水面特性因素对检查维护频率的影响 | 第131-132页 |
5.2 单项雨洪管理措施的后期管理与维护要点 | 第132-137页 |
5.2.1 透水铺装 | 第132页 |
5.2.2 渗沟 | 第132-134页 |
5.2.3 植草沟 | 第134页 |
5.2.4 雨水花园 | 第134-136页 |
5.2.5 排水系统 | 第136-137页 |
5.3 其他注意事项 | 第137-139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9-142页 |
6.1 创新点 | 第139-140页 |
6.2 总结 | 第140-141页 |
6.3 展望 | 第141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46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46-147页 |
致谢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