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字母注释表 | 第11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| 1.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1.2.1 进给系统预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1.2.3 进给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1.3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进给系统滚珠丝杠的预紧分析 | 第19-31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9页 |
| 2.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预紧方法分析 | 第19-23页 |
| 2.2.1 单螺母滚珠丝杠副的预紧方式 | 第19-21页 |
| 2.2.2 双螺母滚珠丝杠副的预紧方式 | 第21-23页 |
| 2.3 滚动轴承的预紧方法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2.3.1 轴承的定位预紧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轴承的定压预紧 | 第24-25页 |
| 2.4 进给系统试验台 | 第25-27页 |
| 2.5 进给系统试验台预紧对传动系统刚度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| 2.5.1 螺母预紧对螺母组件轴向刚度影响规律 | 第27-28页 |
| 2.5.2 轴承预紧对支承轴承轴向刚度影响规律 | 第28-30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进给系统刚柔-机电耦合模型有效性验证 | 第31-43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1页 |
| 3.2 进给系统动态性能评价体系 | 第31-33页 |
| 3.2.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3.2.2 权重系数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| 3.3 进给系统刚柔-机电耦合模型及仿真参数设置 | 第33-35页 |
| 3.4 进给系统试验台动态性能仿真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3.5 进给系统动态性能测试试验 | 第37-40页 |
| 3.5.1 激光干涉仪检测系统 | 第37页 |
| 3.5.2 进给系统动态性能测试试验及结果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3.6 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| 第40-41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试验台预紧对其动态性能影响规律的仿真分析 | 第43-60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3页 |
| 4.2 滚珠丝杠螺母副预紧对试验台动态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| 第43-48页 |
| 4.2.1 不同螺母副预紧下的试验台位移斜坡响应 | 第44-45页 |
| 4.2.2 不同螺母副预紧下的试验台单位阶跃响应 | 第45-48页 |
| 4.3 滚动轴承预紧对进给系统动态性能的仿真分析 | 第48-52页 |
| 4.3.1 不同轴承预紧下的试验台位移斜坡响应 | 第48-50页 |
| 4.3.2 不同轴承预紧下的试验台单位阶跃响应 | 第50-52页 |
| 4.4 进给系统试验台模态试验及SAMCEF模态分析 | 第52-59页 |
| 4.4.1 进给系统试验台模态试验过程 | 第52-54页 |
| 4.4.2 进给系统试验台模态试验结果 | 第54页 |
| 4.4.3 进给系统试验台有限元建模 | 第54-57页 |
| 4.4.4 进给系统试验台模态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五章 M630H卧式加工中心动态性能仿真分析实例 | 第60-66页 |
| 5.1 引言 | 第60页 |
| 5.2 M630H机床模型及仿真参数设置 | 第60-62页 |
| 5.3 Z轴进给系统动态性能仿真分析 | 第62-65页 |
| 5.3.1 不同轴承预紧下的Z轴进给系统位移斜坡响应 | 第62-64页 |
| 5.3.2 不同轴承预紧下的Z轴进给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| 第64-65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| 6.1 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6.2 工作展望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