饶阳凹陷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与成藏贡献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4页 |
1.1 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1.2.1 优质烃源岩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1.2.2 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2.3 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3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9-10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0-12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1.5 完成工作量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18页 |
2.1 研究工区位置 | 第14页 |
2.2 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4-17页 |
2.3 构造特征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识别 | 第18-36页 |
3.1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8-29页 |
3.1.1 有机质丰度 | 第18-24页 |
3.1.2 有机质类型 | 第24-28页 |
3.1.3 有机质成熟度 | 第28-29页 |
3.2 烃源岩测井评价 | 第29-36页 |
3.2.1 ΔlogR测井源岩评价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2.2 饶阳凹陷评价模型建立与应用 | 第31-36页 |
第4章 优质烃源岩分布特征 | 第36-53页 |
4.1 烃源岩纵向分布特征 | 第36-45页 |
4.2 烃源岩侧向分布特征 | 第45-49页 |
4.3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| 第49-53页 |
第5章 原油成因类型与油源对比 | 第53-64页 |
5.1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| 第53-58页 |
5.2 原油族群划分 | 第58-62页 |
5.2.1 饶阳凹陷北部地区 | 第58-60页 |
5.2.2 饶阳凹陷中南部地区 | 第60-62页 |
5.3 油源对比 | 第62-64页 |
5.3.1 饶阳凹陷北部地区 | 第62-63页 |
5.3.2 饶阳凹陷中南部地区 | 第63-64页 |
第6章 烃源岩生油量计算与成藏贡献分析 | 第64-83页 |
6.1 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与生烃模型 | 第64-69页 |
6.1.1 生烃模拟实验 | 第64-68页 |
6.1.2 生烃模式 | 第68-69页 |
6.2 参数选取 | 第69-71页 |
6.3 生烃量计算 | 第71-75页 |
6.3.1 烃源岩生油强度 | 第71-74页 |
6.3.2 烃源岩生烃量 | 第74-75页 |
6.4 烃源岩成藏贡献 | 第75-83页 |
6.4.1 沙一下亚段烃源岩与贡献油藏分布 | 第75-76页 |
6.4.2 沙三上亚段烃源岩与贡献油藏分布 | 第76页 |
6.4.3 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与贡献油藏分布 | 第76-83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